中醫所謂的「養」就是順應自然,順應天時,給予五臟充足的營養和良好的保養。養好五臟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則,《黃帝內經》這本古老的醫學專著,是古人總結出來的智慧結晶,我們只要將其中的精華拿來所用,必保五臟安康,疾病少生。
金、木、水、火、土這五類元素的特點是不一樣的,比如
木喜生長,需要有足夠的生長空間,不喜歡被束縛,否則就會影響到它的生長條達(調和暢達);
火則具有溫煦、升騰、明亮等性質;
土能孕育萬物,有生化、承載、受納等性質;
金則有收斂、沉降、多變等性質;
水具有滋潤、下行、寒凉、閉藏等性質。
古代醫家發現五臟的特性與這五類元素的特點類似,於是便產生「按照五行養五臟」之法。
所謂的「按照五行養五臟」,就是按照五臟的特點來養護五臟。
肝具有木的特性是,喜條達、惡抑鬱,如果要養肝,不能總是憋憋屈屈的,否則會非常傷肝。養肝,我們就需要保持心情舒暢,總是憋悶,則給肝臟施加壓力。這就是按照五行中木的特點來養肝的,養護其他臟器也是一樣。
腎為水,養腎就不要輕易讓腎精外泄;
心為火,養心就不能過凉,要經常喜悅,否則就會傷心;
脾為土,養脾就要除濕,另外也不要讓脾土負載過重;
養肺就要多呼吸新鮮空氣,讓肺有充足的清氣可降。
另外,也可以利用食物屬性來進行養臟。
《黃帝內經》中提到,青色養肝、紅色補心、黃色益脾、白色潤肺、黑色補腎;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養護某個臟器就可以根據食物的性味歸經特點來選擇適宜的食品。
按照「五行養五臟」的法則,既要按照五臟自身的特點去呵護,也要按照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剋屬性去養護。
所謂的五行相生,就是相互滋生、促進或助長;五行相剋就是相互克制、制約或抑制。了解五臟的相生相剋關係後,有助於更好調理五臟。比如肝不好的人,可以肝腎同養,因為補腎也可助肝,另外還應重點養肺來抑制過旺的肝氣。養護其他臟器,可以依此類推。
原文出自:博客來
本文摘自大是文化《中醫調理聖經:黑補腎,青調肝,白潤肺,黃健脾,紅養心, 全方位調理食物速查表,正確食療、輕鬆調五臟》
以上內容獲《大是文化》粉絲團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