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外電編譯
用手機、平板安撫正在吵鬧的孩童,可能不是件好主意?權威期刊《JAMA》近期刊載的研究證實,父母長期將電子設備中的遊戲、影音內容,做為平復孩子情緒的方式,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他們將更難以學習調節情緒,日後暴躁、焦慮、反抗等跡象恐怕會更加明顯。
研究:用電子產品安撫孩童情緒 日後更容易養成「暴躁性格」
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團隊在疫情大流行期間,針對422名父母與422名幼童進行研究,幼童年齡介於3-5歲之間。研究人員分析父母或看護人給予幼童電子設備後,長期下來的情緒反應為何。初期幼童確實因為電子設備,情緒獲得了鎮靜、也顯得更乖巧;但在研究進行6個月後,幼童的反應開始出現變化。
「經過6個月的實驗,發現幼童開始有『情緒失調』的跡象。」該研究作者、目前為密西根大學醫學博士的Jenny Radesky表示,情緒失調的跡象包含在興奮與悲傷快速轉變、周圍感知能力的迅速變化以及衝動行為加劇等等。而使用電子設備安撫幼童,比其他的安撫方式更容易導致情緒失調。
Radesky指出,先前有過動症傾向、衝動與脾氣暴躁的幼童中,該關聯尤其強烈;且男童所受影響比女童更大。研究證實,用手機或平板電腦試圖安撫脾氣暴躁的孩子,短期內可能會收到效果;但就長遠來看,該措施只會讓孩子的情緒狀況更加不穩、並剝奪其調節情緒與社會化的能力。
孩子吵鬧別再用手機平板敷衍! 專家:「4訓練」幫助幼童情緒調節
Radesky表示,其實自己也是2個孩子的母親,因此能理解父母使用電子設備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在旅行或工作時,透過平板電腦安撫孩子是可預期的。但重點是不要讓電子產品成為常規的安撫工具,長期下來可能會造成負面影響。」
Radesky也針對孩童的教養問題提出解決方案,鼓勵父母想透過電子設備安撫孩童時,可先嘗試做出以下措施,或許更能長久地緩解孩童不安定的情緒:
1. 訓練感官技巧:年幼的孩童對特定的感官輸入有著獨特的喜好,例如搖擺、擁抱、跳躍、聽音樂或看書等等。父母不妨針對聽覺、視覺或嗅覺等感官,嘗試多種安全的安撫措施,訓練孩童在觸發特定動作後,達到撫平情緒的目的。
2. 保持理性思維:父母平靜的情緒與理性的溝通,是決定孩子情緒的關鍵。父母越能保持冷靜,孩子越能接收到「情緒可以主動控制」的訊息,能幫助孩子將語言和當下感受連結起來。
3. 運用顏色提示:當孩子還小時,實際上難以思考「情緒」這般抽象且複雜的概念。父母可試著將情緒「視覺化」,例如紅色代表憤怒、黃色代表焦慮、綠色代表平靜等等,可以製作成貼紙或磁鐵供孩子把玩,並從中學習情緒的概念為何。
4. 提供替代行為:孩子在憤怒、傷心時會表現出消極行為,例如搥牆、亂塗鴉或單純在地上打滾。此時幼童更需要被教導適當的替代方法,如搥牆時手可能會受傷,可以用捶打枕頭代替;亂塗鴉牆壁會變髒,想畫畫可以拿白紙作畫。
另外,若孩子不得已得使用電子設備,Radesky建議父母,應主動限制電子設備的使用時間,讓孩子清楚地知道何時能使用,且內建的應用程式也需具備明確的停止時機,例如關閉影音平台的「自動播放」功能,在遊戲內設置自動關閉功能等等。
「上述解決方案都有助於孩子們更好地了解自己,並學習能力管理自己的情緒。父母需有耐心地反覆進行,還需要盡量保持冷靜,不要對孩子的情緒過度反應。孩子將可以從父母的態度中,培養終生受益的情緒調節技能。」Radesky表示。
資料來源: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Use of Mobile Devices for Calming and Emotional Reactivity and Executive Functioning in Children Aged 3 to 5 Years
延伸閱讀:
梅西世足賽終封王! 自幼罹患「1罕見疾病」 竟讓他差點當不成足球員
書包太重、愛玩電動非「脊椎側彎」主因? 醫建議:有懷疑先用「1測試」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