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這「2症狀」當一回事?小心「類風濕」對身體「關節」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每日健康Health

關節僵硬、疼痛 誤認老化過勞!?

  一位七十歲老太太由於長期關節疼痛,誤以為是老化所引起的退化性關節炎,不以為意,直到疼痛難耐到連打理自己的日常起居都成問題以後,才到醫學中心檢查。最後診斷發現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且因延誤就醫,關節長期發炎造成嚴重破壞,治療成效一開始不甚理想,因此連換了兩種生物製劑,才將疾病控制下來。

 

類風濕性關節炎未積極就醫 兩年關節恐變形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副教授陳俊宏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細胞攻擊身體組織導致發炎的慢性疾病,特徵為早晨起床後關節有30分鐘到1小時的僵硬、疼痛。然後隨著身體開始活動,僵硬疼痛才逐漸減輕;相反的,一般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關節的疼痛與晨僵,多半在5到10分鐘之內就會改善,但是關節會隨著身體開始活動而疼痛加劇。

  陳俊宏醫師強調,類風濕性關節炎所造成的關節破壞是不可逆的,尤其在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由於關節的破壞進展快速,在兩年內可能就會造成關節完全破壞和變形,所以預後常較差,因此患者應信賴專科醫師,積極配合治療,千萬不要延誤就醫,或自覺不痛之後就自行中斷治療。

  陳俊宏醫師表示,使用2010年類風濕性關節炎新的分類標準作診斷,可能早期篩選出高風險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如果臨床上患者的慢性病程已經達到六周以上,同時關節腫脹數目也很多,如此再配合實驗室抽血檢查發炎指標,包括紅血球沉降速率(ESR)或C反應蛋白(CRP),以及是否有自體抗體如類風濕性因子(RF)或抗環瓜氨酸蛋白質抗體(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ACPA)等的產生。所以根據以上診斷的標準可以讓患者在疾病早期時,就可以獲得診斷,並進而得到治療。

  初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除了消炎止痛藥物之外,多會以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DMARDs)來調整免疫系統,控制關節破壞進展,而且多數患者在治療2至6個月就會見效。但陳俊宏醫師指出,有些病人的疾病進展會比較嚴重,所以專科醫師除了類風濕因子外,也會檢查ACPAs,做為關節炎預後評估的指標。目前從已發表的文獻中已經知道,倘若ACPAs的指標較高,常代表關節炎未來的嚴重程度較高,因此檢測濃度與疾病嚴重度具有一致性。

 

嚴重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生物製劑治療成效佳

  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疾病進展快速破壞的患者,醫師會進一步採用生物製劑做為治療的另一種選擇。陳俊宏醫師表示,生物製劑就是一種針對疾病的標靶治療方式,在目前可以使用的生物製劑選擇中。腫瘤壞死因子(TNF-α)抑制劑或第六介白質(IL-6)抑制劑一般而言阻斷發炎的作用快速,半年中就會看出效果來。至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如果體內已經產生高濃度的抗體,在關節內堆積形成免疫複合體,並引發後續的發炎反應,就可能可以選擇抑制T淋巴球或B淋巴球的生物製劑,以抑制抗體產生,並減少抗體在體內的濃度。

 

醫病合作、順從用藥 才能長期控制病情

  儘管現在台灣已有多項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用藥,但是單靠醫師的努力仍然是不夠的,患者也需要遵照醫囑、配合醫師的治療,效果才會更好。陳俊宏醫師即表示,曾有一名患者在十多年前就已經確診出類風濕性關節炎,並接受治療,可是關節卻仍持續破壞。原來是患者一面看西醫、一面也看中醫,兩邊的醫師都以為患者有依據醫囑順從用藥,但這期間患者因為擔心西醫用藥太多,擅自減藥、停藥,因此導致治療效果不佳。所以即便是後來轉用生物製劑治療,也因為患者病情一改善,便又自行停用藥物,結果反而愈治療愈嚴重。

  最後陳俊宏醫師呼籲,理想的治療中,醫師都會讓患者參與討論共同決定治療的策略,因此患者一定要信賴並確實配合專科醫師的治療,才會有效。

 

本文出處,更多內容請上《健康醫療網》、《健康醫療網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封面圖片出處:wiki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