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與4大癌症有關!腫瘤科專家揭2大原因:脂肪代謝不正常


潮健康/編輯部




《The Lancet》最新研究指出,2019年高達45%的癌症死亡人口與可預防的風險有關,並點名¬「肥胖」是後天引起致癌的重要因素。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季匡華醫師接受《潮健康》採訪表示,統計顯示肥胖與各種癌症如乳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大腸癌高度相關,顯示肥胖族群的確比較可能發生癌症。


季匡華醫師解釋,肥胖影響癌症風險有兩大原因。第一,肥胖者處於脂肪代謝不正常的狀態,而不飽和脂肪酸的代謝與腫瘤發生有關。另外,從分子生物而言,很多癌症的腫瘤表面,都有肥胖細胞提供發炎物質。研究發現脂肪組織周邊更容易發生癌症。部份肥胖罹癌者身上也會檢測到瘦體素代謝異常。


季匡華醫師表示,整體而言,影響癌症的風險以後天居多,先天因素約佔5-10%,感染相關(HCV、HPV)約佔30%,剩下皆是後天因素,如飲食、荷爾蒙、致癌物質曝露、肥胖、抽菸、飲酒各種不良習慣的綜合結果。




據衛福部發布110年國人死因統計,長期觀察來看,攝護腺癌、胰臟癌、卵巢癌的排名持續上升。季匡華醫師指出,這三種癌症都與飲食、致癌物質暴露有關。糖尿病與肥胖,更是這些癌症的共同風險因子,尤其提醒糖尿病族群,發生各種癌症的風險都會增加。


季匡華醫師解釋,癌細胞會受到胰島素刺激,當身體的胰島素耐受性不敏感,胰島素就會大量分泌,促使癌細胞吸收葡萄糖等能量進而導致癌症生長,這是坊間說法「吃糖會長癌細胞」的原理,實際上是胰島素耐受性出了問題。


由於胰島素接受體疲乏,當胰島素愈分泌愈多就會發生糖尿病症狀,季匡華醫師提醒,如果過去沒有糖尿病史,過中年之後突然發生嚴重糖尿病必須特別當心,尤其是被稱為「癌王」的胰臟癌會直接影響胰島素功能,可能造成胰島素分泌不正常,有類似情況應及早進行胰臟超音波與電腦斷層等檢查。


癌症篩檢是預防與及早發現癌症的重要工具,季匡華醫師表示,國人如果對自身癌症風險不瞭解,可定期接受國健署提供的免費四癌篩檢:子宮頸癌、口腔癌、大腸癌及乳房攝影檢查,都有助降低發生。如果本身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務必半年進行一次超音波檢查,避免錯失早期發現肝癌的機會。


季匡華醫師指出,肺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皆居十大癌症前茅,高風險族群建議50歲後定期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由於肺癌早期並無症狀,本身無風險因子或家族史等,建議每隔2-3年接受肺癌相關檢查。




季匡華醫師表示,癌症篩檢工具已相當進步,如正子電腦斷層造影掃描可以進行全身掃描檢查,可運用於大腸癌乳癌、淋巴癌、大腸癌、直腸癌、食道癌、頭頸部癌、肺癌、黑色素癌、甲狀腺癌及子宮頸癌。除了及早發現異常,也可節省檢查步驟。


部份民眾擔心接受正子等檢查會有高輻射量暴露,季匡華醫師解釋,正子掃描的作用在於及早篩檢,相較於太晚發現癌症可能面臨放療百倍、千倍以上的輻射量,正子掃描的風險性非常低,一次檢查約可確保半年至一年的身體狀況。民眾可視自身情況與醫師討論檢查方式。


季匡華醫師指出,平均而言成人一生罹癌的機率約四分之一,如果55歲前都沒有罹患癌症,可預期56歲至75歲間發生癌症的風險相對增加,這段期間密集進行健康檢查與癌症篩檢,有機會早期發現癌症,治療及預後大幅提高,可說是癌症篩檢CP值最高的年齡階段。


季匡華醫師提醒,預防癌症最重要的關鍵,仍是均衡飲食、適量運動、控制體重以及不抽菸喝酒。飲食上多攝取抗氧化成份豐富的蔬菜水果,並且能增加纖維攝取量。相關研究亦發現低劑量的阿斯匹靈有預防癌症效果,可與醫師、營養師討論適合自己的飲食與生活型態調整,及早降低癌症風險。





延伸閱讀: 45%癌症死亡可預防! 最新研究揭6大因子:肥胖致癌死亡增幅最大
年輕人也會得「大腸癌」? 家族出現「2疾病」風險高! 醫:30-40歲要多做「這檢查」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