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核廢水對民眾有何影響?專家指4大問題:不單只是吃魚與否。

日本311大地震、福島核電廠災難重創日本,在歷經十年的時間,慢慢走出傷痛後,近日傳出日本將面臨棘手的能源處理問題。日本政府宣布將在兩年後陸續將核廢水排入海中,引起各國關注,不少周邊國家更是表達強烈抗議。此事攸關各國民眾的健康安全,台灣身處其中該如何應對?

稀釋過就沒問題?專家:合法的核廢水還是核廢水。

中原大學教授、毒理學專家招名威教授指出,這次核廢水最受矚目的問題就在於「氚」,氚的化學穩定性非常不佳,存在放射性能量,且半衰期有12.4年之久。若以簡單估算作解釋,意思即為能量強度100的氚,經過12年多後降為約50,能量依舊存在。

雖然日本政府強調會再將其稀釋至日本標準的1/40,相當於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標準的1/7,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劑量確實下降,也在國際的規範當中。但從道德觀點來看,還是對海洋又造成了一次破壞,且陷太平洋海域、周邊國家於不利。

招名威教授也以日前在台灣引起軒然大波的「地溝油事件」作比喻。地溝油聚集了各種品質不佳的油,如再生油、動物屍體的油脂等,皆為不合法,但經現代技術處理後,成了在食安規範中的油品,雖然在相關範疇之中,但地溝油拌的乾麵能吃嗎?吃得下去嗎?真的沒問題嗎? 

核廢水4大影響,恐增致癌、基因突變風險!

劑量減少一半、再降至1/40,並不代表安全無虞,招名威教授表示,若真倒入海中,將再次造成海洋生態汙染,且會透過食物鏈回到人類身上。影響層面也不只有海洋生態,也包括了第一線漁民得長期暴露在放射汙染的高風險環境當中,各類海產也將受汙染,食物鏈高層尤其嚴重,民眾也難以安心的從海產中攝取人體需要的營養。

暴露在這風險當中,短期來看雖不會有急迫的危險性,但長期來看恐有致癌、基因突變的風險和疑慮,其如同少量的攝取311地震後的核食。且這些都還沒算上是否有其他放射物質的疑慮,氚僅是目前被提出討論的一環。

日本核廢水和台灣、各國的一樣?專家:完全不同

面對國際的關切與不滿,日本政府也表示此做法正如台灣、中國、韓國等各國排放核廢水一樣,並未見影響,副首相甚至表示「喝處理過的核廢水也不會有事」。

對此招名威教授表示這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台灣核三廠排放的是「經核反應後的廢水」,和日本「核反應爐爆炸所產生的廢水」完全不同,前者經妥善處理,後者亡羊補牢,程度不可相提並論,並非核加水就是一樣的核水、就跟其他國家一樣安全無虞。

面對日本核廢水排放,民眾日常可以怎麼做?

以目前的事態來看,排放核廢水一事日本政府心意已決,在此情況下民眾要如何為健康把關?飲用水台灣多以水庫儲水為主,飲用上較無疑慮,但首當其衝的各類海產是具有人類所需的營養,招名威教授建議,魚還是可以吃,但少吃,建議一週最多三次就好,如此可避免中斷從海產攝取營養,也可以持續支持台灣漁業。吃魚也可以以水煮的方式進行烹飪,因為氚為水溶性,水煮可再做更進一步的處理,再度降低氚對人體影響的可能,但要注意別喝湯。若太平洋海域的海產真的會有所介意,招名威教授則建議,在購買海產時可多加留意產地出處,改吃其他國家出口的海產。

核食、核廢水非歧視,理性應對才是上策。

核食、核廢水等並非歧視,日本當年災難各國同感悲痛,台灣也深感同情並大力的伸出援手,但此事攸關健康安全,仍需明確了解各影響層面,並以理性的角度處理。

除了我國及各國政府應持續表達關注、商討是否有其它解決的可能性、擬定因應對策,否則除了對周邊國家有所影響,對日本而言也僅是處理了當前的問題。民眾也應了解此事對生活和健康的影響,並思考下一步該怎麼「理性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