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三次流產後「靠1招」成功當媽! 醫揭「習慣性流產」元兇:問題未必出在子宮

 

潮健康/林昱彣

 

一名39歲女性患者曾三度懷孕,卻都在滿心期盼下迎來心碎結局。前兩次流產分別在6週與11週,在超音波照到心跳後胎停;第三次流產後,該患者與先生再次努力了近九個月,卻始終無法順利懷孕。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讓她身心俱疲,幾乎就要放棄成為母親的夢想。

 

「反覆流產的經歷,對任何家庭都是身心上的巨大衝擊!」佑昇診所主治醫師許越涵醫師表示,診間時常遇見因反覆流產而感到痛苦或自責女性,事實上習慣性流產並非「命中注定」,而是一個需要被系統性檢查找出原因、並可以被解決的醫學問題。面對習慣性流產,夫妻雙方都應共同面對,積極尋求專業協助。

 

流產2次就是一大警訊? 習慣性流產與這4因素有關

許越涵醫師指出,一般而言,女性單次懷孕後自然流產的機率約為15%;然而,當流產連續發生時,就必須提高警覺。根據美國生殖醫學會(ASRM)的定義,連續兩次或以上的流產,即可稱為「習慣性流產」(Recurrent Pregnancy Loss),醫師應介入進行詳細的鑑別診斷。據統計,若曾發生過2次自然流產,下一次懷孕再次流產的機率約為17-35%;若不幸發生過3次以上,下次懷孕的流產率則可能攀升至25-51%,凸顯找出根本原因並加以治療的重要性。

 

「造成習慣性流產的原因非常多,但臨床上仍有超過一半的患者,在經過完整檢查後,依然找不到確切的病因。」許越涵醫師說明,目前已知的可能原因,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四大面向:

 

1.子宮結構與環境因素:約佔10-15%。如同房子的格局或土壤出了問題,例如先天性的雙角子宮、子宮中膈,或是後天的子宮腔內膜息肉、肌瘤、嚴重沾黏等,都可能讓胚胎難以安穩「入住」。另外,子宮頸閉鎖不全也可能導致懷孕中期的流產。

 

2.內分泌與代謝因素:約佔15-60%。身體的荷爾蒙如同維繫懷孕的精密儀器,一旦失調,便會影響妊娠穩定。常見問題包括黃體功能不足、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泌乳激素過高等。尤其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的女性,其流產率可能高達20-40%,這與其體內荷爾蒙失衡對子宮內膜產生不利影響有關。

 

3.免疫與凝血功能因素:約佔5-15%。最常見的就是「抗磷脂質症候群」(APS),患者的免疫系統會產生不正常的抗體,導致身體處於高凝血狀態,容易形成微小血栓,影響胎盤的血流供應,進而導致胚胎萎縮或胎死腹中。

 

4.夫妻雙方染色體因素:夫妻任一方的染色體結構異常(如平衡轉位),或是因母親年齡較大導致的胚胎染色體數目異常(非整倍體),都可能是流產的主因。此外,男性伴侶的精子品質,例如精子形態異常或染色體異常,也與反覆流產有顯著關聯。

 

終結三次流產惡夢  醫揪元凶「植入一次就成功」

許越涵醫師以前述的39歲女性為例,在為該患者與先生進行了詳細的染色體與免疫檢查後,終於找到習慣性流產的元兇——「抗磷脂質症候群」。對此,醫療團隊隨即為其規劃試管嬰兒療程,採用對卵巢刺激較溫和的「超友善少打針療程」,一次取得了26顆卵子,並成功培養出6顆優質囊胚。

 

在植入胚胎後,許越涵醫師也特別於療程中搭配使用抗凝血藥物,以抑制血栓形成,確保胎盤血流的順暢。在藥物的精準介入下,團隊一路細心護送並守護著珍貴的胚胎;最終,該患者擺脫歷經三次流產的惡夢,在第一次植入後就順利懷孕,並成功足月順產,迎來了期盼已久的健康寶寶。

 

反覆流產並非命中註定!  夫妻應共同面對積極檢查

 反覆流產的經歷,對任何家庭都是身心上的巨大衝擊。許越涵醫師呼籲,習慣性流產並非命中註定或詛咒,而是有機會被解決的「醫學問題」,需要透過系統性的檢查,抽絲剝繭找出原因,並採取個人化的治療策略。

 

「若不幸經歷連續兩次以上的流產,應盡快至婦產科或不孕症專科,與醫師一同找出原因!」許越涵醫師指出,現代醫學的進步,已能讓過去被視為束手無策的難題獲得解決。當發現自己有習慣性流產問題,夫妻雙方應共同面對並積極檢查,後續遵照醫囑治療並制定備孕計畫,求孕之路終將苦盡甘來。

 

 

 

 

延伸閱讀:

快記在行事曆上! 醫揭今年「最佳凍卵時機點」:請假3天做完所有療程

性事疼痛不順、嚴重痛經? 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徵兆! 醫:恐成懷孕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