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要睡多少才夠,醫師:品質才是隔天精神的重點

EUStock/Shutterstock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你睡得好嗎?睡眠佔了人生的三分之一,一般人常認為能夠安穩的入睡即是擁有良好的睡眠,但其實睡得著不代表睡得好,而睡得久也並不代表睡得夠;究竟要怎麼判斷睡眠品質的好與壞呢?

 

睡眠障礙原因多 恐致嗜睡、低專注力、疾病

長庚醫院睡眠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黃玉書表示,入睡困難、睡眠時常中斷,無法持續入睡或出現過早醒來等症狀,當這些表現形態出現一個星期超過3天以上,且持續一個月以上,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如造成疲憊、嗜睡、精神不濟等,即是失眠障礙。

 

而睡眠障礙的類型有很多,包括失眠症、睡眠呼吸中止症、肢體抽動症、猝睡症。比如現今男性常見的打呼及睡眠呼吸中止症,研究也證實其與高血壓、心血管、中風有關,不止大人,若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小朋友則可能影響到學習及情緒,家長應特別當心。

 

基因決定睡眠長短 精神狀態可判斷睡眠品質

每個人一天的睡眠需求量不一樣,黃玉書醫師指出,一般人睡眠時間平均約8小時,但也有些人只需短暫的睡眠就能精力充沛,而一個人屬於長睡型、短睡型都是受基因影響。此外,評估睡眠品質最明顯的指標就是隔天早上的精神狀態,有些人可能睡滿7、8小時,隔日還是覺得沒睡飽,且有愈睡愈累的感覺,另一部分則可能睡短暫3、4小時就覺得精神飽滿,所以睡眠時間長短,不是唯一影響睡眠品質的因素,還有睡眠是否有達到深層睡眠,是否睡眠一直被打斷,均是重要影響睡眠品質的因素。

 

提升睡眠品質 從調節生理時鐘開始

若要預防睡眠障礙,黃玉書醫師提到,若真的睡不著,則可做一些不要太刺激或太興奮的事情,等到感覺睡意來了,再上床睡覺;而日常除減少咖啡因的攝取、就寢前3-4小時內勿做運動、白天睡眠時間不得超過30分鐘等,最重要的還是應調節生理時鐘,若長時間下來症狀依舊沒有獲得改善,就應尋求專業睡眠醫師協助,針對不同的症狀以藥物或行為進行治療,以讓自己擁有一夜好眠。

本文出處,更多內容請上《健康醫療網》、《健康醫療網紛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