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編輯部
她長期下背疼痛未回診 一年後脊椎側彎竟「暴增20度」
不少家長會告誡孩子坐姿正確的重要性,深怕其坐姿不良導致「脊椎側彎」。噹好復健科診所院長李薇醫師接受專訪表示,臨床上發現女性罹患脊椎側彎的機率,有比男性更高的趨勢。此前即有一位11歲女童病患,因長期下背疼痛、無法久坐,故與家人前往就醫。經X光檢測出脊椎側彎達12度,因情節相對輕微無須開刀,女童與其家人隨後再無回診。
豈料1年後女童因明顯高低肩、腰痛無明顯改善而再次就醫,發現1年內脊椎側彎增加近20度,身高還矮了2公分,需立即透過脊椎伸展運動、脊椎背架做矯正。1個月後患者重返門診追蹤,脊椎側彎角度進步至17度、背痛與外觀等症狀消失,駝背和高低肩也顯著改善。隨後建議患者再穿戴背架一段時間,在青春期結束前固定追蹤,未來脊椎角度有望回歸正常。
脊椎側彎的好發族群有哪些? 嚴重者恐影響「心肺功能」?
李薇醫師說明,脊椎側彎指人體的脊椎呈「側向彎曲」;不少人容易將脊椎側彎與下背痛搞混。下背痛通常是姿勢不良造成,但脊椎側彎有80%無明顯的致病原因。國內脊椎側彎的盛行率是1%,通常開始於10-13歲兒童,好發於身體快速發育成長的青少年時期,且女性的好發率為男性的4-6倍。可能的原因為女性骨質較軟、相對愛吃甜食且肌肉力量先天不足,在生長發育時,肌肉與骨頭生長速度更容易出現不協調。
李薇醫師表示,輕微的脊椎側彎通常無明顯症狀,但病程進展至中度脊椎側彎時,則會出現高低肩、長短腳、久坐背痛、骨盆旋轉等狀況。嚴重的脊椎側彎更會壓迫心臟、肺臟,進而影響呼吸導致患者過喘。大部分脊椎側彎多為輕度,不會有疼痛的情況出現。
李薇醫師進一步指出,脊椎側彎的患病主因多與家族史有關,若母親罹患脊椎側彎,則女兒的患病機率可能較常人更高。另外,青春期的荷爾蒙分泌、基因異常、肌肉痙攣、腦麻痺、馬凡氏症候群,或少見的神經纖維瘤等腫瘤,皆可能是脊椎側彎的潛在患病因子。
至於脊椎側彎如何做出診斷?李薇醫師表示,除了外觀改變以外,醫師會用X光片判斷脊椎側彎嚴重程度。無論發生於青春期前、或10-16歲之兒童,皆需要密切追蹤X光片。中度脊椎側彎需透過運動及背架矯正治療;嚴重脊椎側彎影響到心肺功能,則需要開刀治療。詳細說明如下:
1. 小於20度:只需注意姿勢矯正及運動治療,同時每半年追蹤檢查一次即可。
2. 20-40度:需以整脊手法積極介入,配合背架以及肌肉強化訓練始能維持效果,一般需要2-3年的矯治時間。
3. 大於40-45度:此類患者易加速變形並影響心肺功能,故建議施以外科手術矯治為宜。
李薇醫師提醒,患者應盡量避免在脊柱凹側之肩部承負重物,如此會加快脊柱側彎的惡化。另外,脊椎側彎患者在青春期後可能會有腰痠背痛等症狀,此時因骨頭已定型,不一定需要密切追蹤,但也可以靠運動放鬆過緊的肌肉,並強化較弱的腰部肌肉。
矯正背架、復健運動需雙管齊下! 醫建議「3種運動」每天做好更快
除了透過矯正背架與手術改善脊椎側彎,運動復健也是促進恢復的重要手段。李薇醫師表示,會建議患者每日採取以下3種運動幫助復健:
一、深呼吸運動(每日運動3回,重複10次):胸部擴張有問題的病患尤其需要,可加強心肺功能,亦可配合牽拉運動一起做,如牽拉側彎時吸氣,待回到原位置時吐氣。
二、牽拉運動(每日運動3回,重複5次,每次維持30秒):脊柱側彎時由於骨骼位置改變,會使肌肉張力也跟著改變,如病患為右胸椎側彎的病患,脊柱為左凹右凸的曲線,長期下來左側肌肉處於縮短的狀態,此牽拉運動即是拉左側的肌肉,增加其柔軟性。
步驟1:跪坐在腳跟上,雙手對稱伸直,盡量往前伸,不能再伸時上身往右側彎,到不能彎時停一下,維持效果後再回到膜拜姿勢。
步驟2:採側躺的姿勢,在脊柱側彎的最凸點下方墊一條毛巾或較厚實的東西如書,而骨盆需加以固定。
三、肌力強化運動(每日運動3回,重複20次):如右胸椎側彎的病患,其右側的脊柱旁肌肉長期處於被拉長的的狀態,肌力易減退,故應加強該側的肌力,另外對於其他肌力較弱者也應予以強化,如腹肌、背肌等。
步驟:病患採側躺的姿勢 ,上半身往天花板出力, 在此姿勢下將上身側彎起來,一人幫忙穩定骨盆及下肢,以利做出正確的動作。若病患能力較好,可將上身垂出床緣來做或者將雙手置於腦後,來增加困難度。
最後,李薇醫師提醒民眾,年齡在青少年之前所發生的脊柱側彎,雖大部分不會有肌肉酸痛等臨床症狀,但脊柱尚未完全成熟,持續性的矯正運動能延緩側彎的時程,是不能忽略的改善措施。而國小至國中發生的脊椎側彎,此時段骨頭生長快速,可能在短時間內角度嚴重惡化。因此需定期遵從醫囑回診,並輔以運動復健、矯正背架治療,有望幫助孩子及早回歸正常生活。
延伸閱讀:
居家辦公姿勢不良 小心關節提早報銷!愛「盤腿坐」恐造成脊椎側彎?
上班族腰痛、背痛、膝蓋痛有解! 健身教練教「6大動作」助身體校正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