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便秘、上完還想上?認識大腸癌徵兆與正確篩檢時間點

shutterstock

大腸癌是什麼?息肉切除就安全?

 

大腸癌是由大腸粘膜病變或是基因突變開始演化,一開始會產生比較小的息肉,再惡化成分化較差的息肉,也就是原位癌,原位癌不具侵犯性,但未經妥善治療,則有機會變成侵略性的癌症,雙和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張東晟主任表示若能在息肉尚未惡化時切除,則不會進展為大腸癌,一般小的息肉,不會有阻塞、出血的症狀,讓人難以覺察,也因此忽略了大腸癌的警示,醫師建議定期進行大腸鏡、糞便潛血檢查篩檢才有利及早發現治療。

 

張東晟指出,大腸癌依發生位置差異,分為左邊和右邊。右邊因爲離肛門口遠,有症狀時也相對會較慢,即便有出血等症狀,與糞便混合在一起排出後,其實看不出有血便問題,如果是左邊像是直腸或是乙狀結腸下段區域,因為離肛門口近,有症狀時就會較快發現。醫師呼籲若有大腸癌相關家族史,建議30歲開始定期做篩檢。

 

大腸癌常見症狀?篩檢怎麼做才對?

 

亞東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曾立銘主任表示,一般民眾要及早警覺癌症徵兆。如果某一種症狀反覆持續,或偶然發生兩三天,大部分不會是大腸癌。因為癌症會越來越惡化。有任何擔心疑慮,應以醫師專業評估為主。曾立銘說明,大腸癌在常見症狀出現大多已偏晚期,特別是排便習慣異常,當腫瘤在靠近直腸、肛門區域,會有解便解不乾淨,或解便後持續想上廁所,這是因為消化道無法辨識是腫瘤還是糞便,才會一直發出排便訊號。因此,即使是常見便秘問題,確實也可能是腫瘤引起,與其妄自猜測還是就醫檢查為上。

 

大腸癌早期發生率增加,表示國人對於癌症篩檢的意識有所提升。曾立銘表示,大腸癌相關篩檢建議從50歲開始定期檢查,有危險因子或有症狀疑慮,可以提早開始。目前政府補助5074歲的國人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反應篩檢,醫師建議,一年檢查一次更好。有意願接受大腸鏡的民眾,可省略糞便潛血反應篩檢的階段,採取更直接的內視鏡檢查,或有助及早發現息肉與其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