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一次電腦斷層,輻射等於核食8萬倍?美國預防醫學警告:3種「心臟檢查」千萬別亂做

(心臟血管電腦斷層是追蹤、治療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好工具,但有醫師指出,進行心臟電腦斷層掃描有顯影劑造成腎衰竭,以及大量放射線曝露的風險,應由醫師評估是否真有需要再進行檢查)

每日健康/綜合報導 郭家和

電腦斷層掃描能「提早」篩檢出心肌梗塞,究竟應不應該每年定期檢查?國內媒體《聯合報》今日以頭版方式報導,指出衛福部統計國人一年接受超過1600萬件的輻射檢查,其中最嚴重的是做一次「心臟電腦斷層掃描」所接受到的輻射量,堪比一公斤核食蔬菜所含的輻射量近「八萬倍」!報導一出引發各界爭議與討論,聯合報並引健保署長李柏璋的說法,呼籲民眾「尊重醫師安排,沒必要的檢查少做」,究竟民眾該如何看待斷層掃描對身體健康的利弊衡量?

無症狀的健康人 不應接受電腦斷層掃描

聯合報該篇報導出刊後,引發不少網友評論,雖然有人指出將核食的輻射量與醫療輻射的一次性輻射做對比,有誇張與誤導之嫌。不過,也有許多醫療從事人員如臨床護理師留言指出,確實有不少台灣民眾習慣性要求醫師開立電腦斷層檢查單,甚至語帶威脅「不做檢查如果出事你醫生要負責嗎?」顯然仍有民眾會過度擔心診斷失誤,主動要求臨床醫師進行輻射檢查。而濫用輻射檢查確實可能帶來不少隱憂,美國預防醫學工作小組即呼籲:無症狀的健康人,不應做心臟血管電腦斷層掃描。

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在《你做的檢查、治療都是必要的嗎》書中指出,心肌梗塞名列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因此出現了民眾因恐慌而接受心臟血管電腦斷層的現象,甚至有人將之納入預防性定期檢查項目。所謂的心臟血管電腦斷層掃描,係指用不同角度的X光透視人體,再經電腦處理成立體影像。電腦斷層掃描的「切」數,就是偵測探頭轉一圈後得到的圖像張數,現在儀器已經進展到256切、330切甚至640切,目的就是要在心臟跳動中,準確拍到心臟血管影像,以確定是否有血管狹窄或鈣化問題。(推薦閱讀:提早一年就能發現「罹癌」!健康檢查千萬不要漏看「血液」中的這項數

 

電腦斷層掃描無侵入性 但有顯影劑與放射線風險

心臟血管電腦斷層掃描確實是診斷、治療冠狀動脈心臟病的良好工具,但只適用在疾病確診後的追蹤檢查。美國心血管CT學會(SCCT)也要求醫師,不要隨意對無相關症狀的患者,進行心臟血管電腦斷層掃描。原因是進行血管電腦斷層時,需要注射「顯影劑」才能看見血流分佈,而顯示劑會對心臟造成巨大負擔,並有藥物過敏以及導致腎功能下降的風險(含碘的顯影劑有可能造成腎功能衰竭,特別是糖尿病、心臟衰竭,或已有慢性腎功能問題的患者,腎臟功能正常者建議注射顯影劑前後多喝水、排尿)。同時,江守山醫師也認為,沒有症狀的人不應採取心臟血管電腦斷層掃描的另一原因,是因為「放射線風險」,每1切其實就等於1張X光,如640切就是640張X光的放射線曝露量,對身體易造成莫大負擔。

非營利組織「美國預防醫學工作小組」建議,身體健康、無明顯症狀的人,不應進行心電圖(ECG)、運動跑步機測試(ETT)和電子束電腦機斷層掃描(EBCT,即心臟血管電腦斷層掃描)。因此,即便電腦斷層掃描具有非侵入性的優點,仍有醫師建議應該在有症狀或臨床診斷有需要的情形下,再接受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推薦閱讀:隱藏腫瘤不放過!正子斷層檢查揪出「隱形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