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倦變瘦藏14公分肝腫瘤!晚期肝癌治療難 免疫加標靶助存活

林錫銘、黃怡翔、楊展庚等肝癌治療「國家隊」表示,晚期肝癌第一線治療使用免疫+標靶組合治療,能降低死亡與惡化風險,也能減輕嚴重副作用風險

疲倦變瘦藏14公分肝腫瘤!晚期肝癌治療難 免疫加標靶助存活

郭家和/採訪報導

肝癌每小時奪一人命 出現症狀恐已是晚期

肝癌長年處於國人主要死因,造成的死亡人數在十大癌症中僅次肺癌。台灣肝癌醫學會理事長林錫銘指出,最新數據顯示,台灣一年因肝癌死亡人口達7881人,平均每小時有1人因肝癌死亡,而男性比例更高出女性2倍。地區分析發現,台灣肝癌致病主因,北部以B肝為主,西南部多為C肝、脂肪肝;東部與酗酒、肥胖相關;離島則以食用發霉穀物為主因。

台灣肝癌盛行原因中,B型肝炎相關率接近70%,林錫銘說明,肝癌初期幾乎無明顯症狀,當出現黃疸(肌膚眼睛變黃)、腹脹、疲倦、右上腹疼痛、發燒、食慾不振、體重減輕時,恐已是晚期肝癌。醫師會根據患者的腫瘤大小、位置、數量、有無轉移來擬定治療策略,惟過去晚期肝癌治療選擇有限,第一線可用的標靶藥物只有一種,且反應率不佳還有嚴重副作用。

 

晚期肝癌治療困境 難有效難持續難延命

台灣肝癌醫學會常務理事黃怡翔教授解釋,晚期肝癌治療上有三大難處「難有效、難持續、難延命」,主要為傳統標靶治療的腫瘤反應率低,僅約719%,明顯的副作用也讓病人難以持續接受治療。至於治療成效,過去整體存活期約只有1014月,可見「難有效、難持續、難延命」是晚期肝癌第一線治療亟待突破的困境。

不過2019年底,歐洲腫瘤醫學會亞洲年會公佈的最新臨床試驗結果,第一線晚期肝癌使用免疫藥物加上抗血管新生標靶,有降低死亡風險、提升腫瘤明顯反應、減少嚴重副作用發生等各項進展。由於研究成果明確,令醫界振奮之餘,病人也多了新的治療選擇,突破11年來晚期肝癌的治療瓶頸,也獲美國FDA和台灣衛福部核准使用。

 

疲倦變瘦竟藏14公分腫瘤 他晚期肝癌籲政府多幫忙

桃園長庚醫院腫瘤科楊展庚醫師曾收治一名66歲男性晚期肝癌患者,他在20歲時即檢查出B肝帶原,但不以為意,未持續治療追蹤。60歲因疲倦、體重減輕就醫,赫然發現體內有14公分大的肝腫瘤。手術切除後又不幸復發,最後癌細胞更轉移到肺,在接受標靶臨床試驗後,因拉肚子、皮膚癢、上吐下瀉,且腫瘤指標a胎兒球蛋白不斷飆高,只能放棄臨床試驗。患者最後接受免疫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後,指數穩定下降且副作用小,生活品質才得以改善。

男患者也透過醫師表示,一路上治療經歷許多痛苦,幸有醫師不斷評估並為他指引方向,呼籲政府多照顧像他這樣的晚期患者。作為當前肝癌治療「國家隊」醫師,林錫銘、黃怡翔、楊展庚皆表示,晚期肝癌第一線使用免疫治療加抗血管新生標靶,確實為病人帶來許多治療效益,惟目前未有健保給付,期待未來國家政策能提供晚期肝癌病人更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