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第一菜—綠花椰能防8種癌,但很多人第一步就煮錯了|每日健康Health

點此一鍵加入 每日健康 官方LINE粉絲團喔

(原文標題:西蘭花能防8種癌,被譽為“蔬菜皇冠”,但很多人第一步就操作錯了)

提到防癌抗癌蔬菜,懂養生的人都知道,西蘭花是公認的“抗癌第一菜”,它不僅含有抗癌物質,且抗癌的物質含量是蔬菜中的佼佼者。但是如果你的吃法不正確那吃西蘭花就真的只是為了飽腹,營養物質會大打折扣。

 

01 小小西蘭花,能防8種癌

 

防腸癌

 

西蘭花中有多種強效抗氧化物質,能幫助我們加快自身的排毒過程。除此之外,它還含有能排除毒素及致癌物質的天然化學物質。研究表明,每週吃3次西蘭花能將患直腸癌、結腸癌的風險降低。

 

 

防口腔癌

 

根據《國際口腔醫學雜誌》調查顯示,胡蘿蔔素對口腔癌具有潛在的預防作用。

西蘭花中胡蘿蔔素的含量非常豐富,每100克中高達7210微克,是胡蘿蔔的2倍,可以有效預防口腔癌、喉癌等。

 

 

防乳腺癌

 

據美國營養學家的研究,發現西蘭花中含有一種氮化合物──吲哚,此化合物能夠降低人體內雌激素水平,還能通過無活性的雌激素阻止活性雌激素對乳房細胞的刺激作用,起到抗癌、防癌的效果。

 

 

防膀胱癌

 

哈佛大學和俄亥俄州立大學聯合進行的實驗表明,每星期吃兩個或兩個以上西蘭花的人,比不吃西蘭花的人患膀胱癌的機率低40%。

 

國家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何洪巨解釋說,西蘭花中含有一種叫做硫代葡萄糖苷的物質,其分解產物蘿蔔硫素被證明有抗癌作用。

 

防前列腺癌

 

英國食物研究所曾做過一項實驗,他們將實驗分為兩組,每星期分別給這兩組人食用4份西蘭花和豌豆。

 

結果發現,吃西蘭花的一組病人體內出現了“抗癌基因”,可以減少男性受前列腺癌襲擊的機率。

 

 

防肝癌

 

西蘭花能夠活化肝臟中的酶類,從而促進肝臟對毒物和致癌物的解毒功能。

 

防胃癌

 

患胃癌時,人體血清硒的水平明顯下降,胃液中維生素C濃度低於正常人。而西蘭花不但能補充一定量的硒和維生素C,同時能供給豐富的胡蘿蔔素,起到阻止癌前病變細胞形成的作用,遏制腫瘤生長。

 

 

防食管癌

 

西蘭花中含有豐富的植物營養素,可有效預防食管癌。

堅持長期吃西蘭花,不僅能夠預防食管癌,還能改善身體機能,均衡營養,優化健康。

 

02 吃錯了的”西蘭花”

 

雖然人人都吃西蘭花,但並不是人人都會吃,99%的人在吃西蘭花時,至少犯了2個錯,讓西蘭花的營養和防癌效果大打折扣!

 

第一個錯誤:隨便洗洗

 

西蘭花的結構特殊,內部容易殘留農藥和小蟲子,如果只是放在水龍頭下衝,洗了的效果和沒洗差的不多。

 

【建議】將西蘭花掰成小塊,用淡鹽水浸泡15~20分鐘,最後用流動水沖洗乾淨。

 

 

2 第二個錯誤:用刀切

 

西蘭花的花簇由許多小粒的花蕾構成,如果直接放在案板上切,會有很多小粒花蕾散落,造成損失。

 

【建議】西蘭花宜剪不宜切。應用剪刀從花簇根部的連接處剪下一個個花簇,或者用手直接掰下,這樣就能得到完整的花簇。

 

 

第三個錯誤:長時間爆炒

 

這個錯也是最嚴重的錯誤,西蘭花爆炒時間不可過長,也不可高溫長時間處理,否則大部分營養物質會流失。選擇對的烹飪方法做西蘭花非常重要,蒸是保存食物營養最好的方法。

蒸西蘭花時,將溫度控制在100°C內,最大限度保留營養。

 

 

長時間高溫會使西蘭花里的黑芥子酶遭到破壞,蘿蔔硫素也就沒有抗癌作用了。

【建議】跟其它烹調方法相比,西蘭花隔水蒸5分鐘左右,黑芥子酶保存得最好,這樣做出來的西蘭花抗癌作用最強。若有較難熟的根莖,可多蒸2分鐘。

 

03 百裡挑一

 

緊實

 

緊實感:挑選西蘭花時,緊實是非常重要的指標之一,用手摸花蕾有緊實、飽滿、結實的感覺為上品。

 

新鮮

 

看顏色:要選沒有開花的,最好花蕾是清綠色的,因為西蘭花的新鮮程度在於花蕾。含苞未放的西蘭花比較嫩,口感較好,便於保存,如果花蕾已經變成黃色,說明不新鮮。

 

 

看切口

 

觀察花梗的切口:觀察西蘭花梗的切口是否濕潤,如果過於乾燥則表示採收已久,不夠新鮮。

 

清蒸西蘭花

 

 

食材

西蘭花、蝦仁、鹽、雞精、耗油、澱粉、水。

 

做法

1.西蘭花剪成小朵,洗淨在盤周圍擺上一圈;

2.蝦仁清理乾淨後倒入西蘭花中間;

3.放入蒸鍋,蓋上鍋蓋,蒸5-8分鐘左右;

4.蒸的同時,取一小鍋,將水、鹽、雞精、蠔油混合煮沸,然後將少許清水和澱粉混合,倒入鍋中勾芡,快速攪拌,至湯汁濃稠時關火;

5.最後將蒸好的西蘭花取出,芡汁澆於表面即可。

 

 

 

原文出處;本文經《BTV我是大醫生官微》授權刊登,非經許可,禁止轉載。

 

 

封面圖片出處:Sergey Vinichuk / 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