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便秘時生不如死?簡單2 招可以幫80%的患者解除困擾!)
便秘,幾乎人人都經歷過,可能隱藏了全身性的疾病風險,卻時常被忽略。引發便秘的原因有很多種,但它會引發更多疾病,拉響全身警報。如何消除病因,擺脫便秘的煩惱?
引發便祕的4大原因
醫學上將一周排便少於2次,大便乾硬,過程費勁稱之為“便秘”,持續2個月,則稱為“慢性便秘”。
1 生活習慣
① 上廁所不規律、工作勞累、生活作息及飲食不規律,會引起腸道細菌異常,導致便秘。
② 當膳食纖維攝入不足、飲水量過少,也會增加大便的干硬程度,使得排便困難。
2 年齡增長
新生兒腸道的益生菌佔90%,而老年人腸道益生菌只有10%。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腸道內的雙歧桿菌等益生菌會逐漸減少,導致腸道蠕動減慢,是中老年人便秘的重要原因。
3 血壓變化
血壓變化引起的便秘表現為“蝸牛型便秘”,醫學上稱之為慢傳輸型便秘。其糞便在腸道的排出速度較慢,會越積越多,形成惡性循環。
低血壓、低心率、貧血的女性患慢性便秘的風險大。低血壓者的植物神經功能不穩定,腸道功能較弱,易便秘。
在降壓藥中有一類叫鈣離子拮抗劑,會使腸道的平滑肌鬆弛,減慢腸道蠕動。解痙藥、鎮靜藥、抗抑鬱焦慮藥、嗎啡等藥物也會造成慢傳輸型便秘。
4 其他原因
肝臟、腎臟疾病,濫用抗生素等會引發腸道菌群失調,降低腸道活力,導致便秘。
特殊型便秘:隱性便祕
便秘中有一種特殊情況,即使天天大便甚至有“腹瀉”症狀,也有可能是隱性便秘,常見於老年群體。
腹部隱隱作痛,伴有腹瀉症狀時,若自行服用消炎止痛藥,很可能加重病情,形成隱性便秘。表現為排便次數多,但量少或排便費力卻排不干淨。(一般腹瀉的排泄量為500ml左右)
便秘的5大危害
便秘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且女性高於男性。我國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為4-6%,60歲以上人群慢性便秘患病率高達22% 。如此常見的症狀,隱藏了哪些危害?
1 腸道疾病
細菌、飲食、消化代謝產物共同構成了大便,其中80%的成分是細菌。長時間不排大便,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引發炎症甚至腫瘤。
40歲以上新發便秘,伴隨便血、腹痛、大便變形等症狀,需警惕腸道腫瘤。細長型大便、扁形大便、溝槽型大便,可能預示著腸道腫瘤。
2 痔瘡、肛裂
便秘是痔瘡、肛裂的主要原因。糞便乾硬直接損傷肛門及周邊的皮膚黏膜,長時間屏氣增加負壓,導致直腸肛門靜脈血液回流障礙,久而久之引發肛裂、痔瘡。由此產生的排便疼痛感使患者更畏懼排便,進一步加重病情。
3 阿爾茲海默症(老年癡呆)
人體攝入過量蛋白質,分解後會產生糞臭素,但0.01g糞臭素就足以毒死一隻青蛙。當這種毒素蓄積在體內,增加患老年癡呆症的風險。
4 乳腺癌
糞便在腸道的保留時間過長,會導致人體卵巢雌激素和雄激素分泌失調。雌激素增高,會刺激乳腺組織,導致乳腺增生,增加乳腺癌風險。據美國加州調查顯示,便秘人群得乳腺癌的風險增加5倍。
5 心腦血管疾病
便秘患者在如廁時,全身肌肉處於收縮狀態,腹壓增加,胸腔內的壓力也增加,導致回心血量增多,血管壓力增大,常表現為青筋暴露、臉憋通紅、大汗淋漓,易誘發腦血管破裂、心肌梗死等疾病。尤其是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宜過於用力排便。
消除便秘重在改善腸道環境
改善便秘,消除病因才是關鍵。不良生活習慣及腸道環境是引發便秘的主要原因,生活習慣可自行調整,但如何改善腸道環境?
1 腸道菌群
人體腸道中含有1000多種細菌,總重量達到1kg,主要分為有益菌、中性菌、有害菌三類細菌。正常情況下,三者保持平衡,但當菌群紊亂時,有害菌會殺滅有益菌,中性菌也會轉變為有害菌,致使發生便秘、腹瀉甚至腸炎、腸癌等腸道疾病。當細菌發生移位時,也可能引發肝臟等其他疾病。
2 有益菌
有益菌,也被稱為益生菌,是腸道的生態衛士,對保證人體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指出,體魄強健的人腸道內有益菌的比例達到70%,普通人則是25%,便秘人群減少到15%,而癌症病人腸道內的益生菌比例只有10%。
益生菌能粘附並定植於腸壁,形成生物屏障,在參與食物消化的同時,調節腸道菌群平衡,抑制有害菌肆意滋長。可改善腸道微環境,修復腸粘膜,促進腸蠕動,加速腸道代謝物的排出,進而激活腸道局部及全身免疫。
原文出處;本文經《BTV我是大醫生官微》授權刊登,非經許可,禁止轉載。
封面圖片出處:Anysh/ shutterstock
點此一鍵加入 每日健康 官方LINE粉絲團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