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Q醫知】從醫院到居家 建構智慧健康照護系統三關鍵

根據台灣高齡社會白皮書指出,高齡社會的健康與福祉已被聯合國認定為兩大主流議題,台灣已於2018年3月底正式進入高齡社會,七個人之中就有一位是65歲以上高齡者,高齡化危機已侵入生活當中!根據內政部統計指出,2018年國人平均餘命80.7歲,其中「需要依賴他人照顧」的不健康存活年數是8.8年,臨死前平均臥床7.3年,如何增加國人的健康存活年數、降低臥床照護的時間,是健康照護的努力目標。

世界各先進國家,除了透過量化研究瞭解老化過程的各種生理與病理變化,以尋找老化的機制對症下藥外,也透過質化研究長者的心理與社群需求,以建構更適合的互動模式。特別是在日常生活行為與健康大數據的整合應用,台灣可以整合資通訊及醫療產業強項,建構完善的智慧健康照護系統場域,讓長者「活得健康有尊嚴」。

從鄰近的日本經驗來觀察,根據2018年日本〈高齡社會白皮書〉統計,2025年65歲人口將突破30%,失能或疾病照護需求大幅增加,日本政府預測照顧老人的護理支出將增加逾兩倍。如今,連G20財長會議也將高齡化視為全球風險,隨著高齡人口的增加,連帶而來的是照護費用的急速增加、照護人員短缺與醫療費用膨脹,各國決策者正積極採取行動,台灣已面臨少子化、高齡化雙重人口結構的改變,勢必衝擊台灣產業發展,如何降低高齡的健康支出,將是未來政府發展長照2.0的重點項目。

隨著5G、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發展,也將為健康照護產業帶來顛覆性變革,其中「善用智慧醫療科技」、「導入醫療場域驗證」與「建構社區到居家照護體系」,將是未來攸關智慧健康照護系統發展的三大關鍵

第一、善用智慧醫療科技。台灣擁有ICT與醫療產業的強項,應善用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等資訊,除了提供長期追蹤的數據,以了解國人老化的過程與國際的差異,更能即時反應長者的生理狀況變化、預知疾病的發生機率,結合照護與醫療的服務,即時給予醫療建議。

例如工研院研發的「糖尿病眼底AI智慧判讀系統」,透過目前已建立的眼底鏡影像資料庫與AI分析系統,準確度達90%,未來可應用於協助醫師短時間內完成長者相關的眼睛疾病精確診斷,特別是針對偏鄉醫療資源缺乏的區域,更能成為輔助非專科醫師初步篩檢服務的利器。再者,2019年工研院與新竹馬偕醫院合作建置「3D列印設計服務共創平台」,以手足部輔具為例,一天即可完成個人化的輔護具,讓智慧科技在場域中實際應用。

第二,落實場域驗證。新的智慧健康照護技術也要比照醫療技術,落實在醫療場域中測試,透過醫護人員與使用者的驗證、調整,才能確保安全性與功效。根據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資料指出,國內照護機構所使用的照護感測系統,仍多以監測睡眠或下床等資訊為主,不過,隨著照護場域實際照護需求提升,台廠已開始瞭解第一線的需求,並逐步落實在場域中驗證,達到智慧照護的目的。

例如,藉由提供使用者長時間的量測與數據紀錄,讓護理人員即時得知狀況與變動預測透,或是透過產學研醫生活實驗室,在這個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真實生活環境中來體驗、驗證及優化,以貼近高齡消費者需求,進而達到精準服務、提升照護效率。為了配合政府積極推動的「長照2.0升級計畫」,工研院也將打造國內首創的產學研醫生活實驗室,期待一條龍的長照解決方案整體輸出至國外。目前在光復學研大樓建置的智慧長照場域,針對各種創新健康照護科技,如光照、Wifi與穿戴式生理參數監測裝置、活動訓練行為與肌少症的預防等方向,進行場域驗證。

最後則需要「建構社區到居家照護的體系」,將醫療體系、社區居家照護系統串連起來,方能掌握最佳醫療防護與通報的契機。台大醫院雲林分院位於全國人口老化第二名的雲林縣,台大雲林分院的「阿波羅計畫」在2019年與縣內100多個長青食堂及診所,共同建構照護網,不僅讓高齡族群每天可共享營養午餐,更可藉由遠距視訊,讓長青食堂老人免費諮詢身體狀況,達到在地化社區高齡照養、互動交流促進健康的目的。透過與雲林縣政府合作,將進一步深入社區,實地比對長者各項生理數據的落差與相關智慧照護科技方案量化與質化的指標,作為國內其他區域甚至其他國家的參考依據。

 

資料來源:文/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林啟萬   2020.2.2

 

>>SNQ品質標章認證範圍涵蓋大健康產業各領域,深獲民眾和醫療人員/機構信賴,歡迎你的產品或服務前來獲取標章!

 

 

 

 

 

    

或於臉書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