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同時也是致病的根源。尤其是西方高熱量、高溫油炸的飲食逐漸普遍的現代,因為飲食引起的癌症問題成為國人最大的健康隱憂。而最新的研究也得到了初步結論:人們所選擇的食物,與死亡率之間確實有高度的相關性。
每週吃2次,死亡率升高2倍
包括美國主要媒體《CNN》在內,皆報導了發表於最新一期《美國臨床營養學》的研究結果:每週吃2次以上的「炸薯條」,早期死亡率的風險較沒吃薯條的人高出兩倍。領導該研究的 Nicola Veronese 教授指出,這項研究是針對45-79歲之間,人數超過4440人的觀察性研究,「很多人有意識到炸薯條(炸馬鈴薯)可能是不健康的,但能證明這個觀念正確與否的數據卻相當少。」
Veronese 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追蹤這4000多人的飲食習慣後發現,236位死亡的受測者中,有吃炸薯條習慣和沒吃炸薯條習慣的人相比,每個禮拜吃2-3次炸薯條的人,死亡率多出2倍以上。且發現男性、年紀較輕的受試者,通常吃炸薯條的傾向也較高。
炸薯條致癌的原因在油脂
Veronese 教授並指出,用來炸馬鈴薯油,如果是氫化過的植物油,容易增加血液中「不良膽固醇」的比例,因此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另外,久坐不動、肥胖、愛吃高鹽食物等,也可能是升高死亡率的原因。「雖然我們不能直接把『吃炸薯條』和『死亡率』直接畫上等號,但這項觀察性研究指出了,馬鈴薯本來是非常健康的蔬菜,卻因為油炸的烹調方式與油脂選用,對人體產生的健康威脅。」
馬鈴薯其實是澱粉類蔬菜,含有相當豐富的營養,是適合一家人食用的主食類。但為什麼油炸過後的馬鈴薯,反而可能造成死亡率提高呢?紐約杭廷頓醫院的營養師 Stephanie Schiff 接受採訪指出,炸薯條對人體的潛在危害在於高溫油炸所產生的「丙烯醯胺」,澱粉類蔬菜在高溫下都會產生這種化學物質,且已在動物實驗中,證實了丙烯醯胺會引起癌變。
馬鈴薯烹調有重點,歐盟警告不要放冰箱
Schiff 營養師指出,如果要吃澱粉類蔬菜,最好還是用水煮或蒸煮,避免攝取過量的丙烯醯胺,「通常食物表皮越黑,所含有的丙烯醯胺越高。」另外特別要注意的是,歐盟已提醒不要將馬鈴薯放在冰箱內儲放,冷藏過的馬鈴薯在烹調時產生的丙烯醯胺會更多。
最常見的幾種炸類食品要注意
我國食藥署技正鄭維智指出,像馬鈴薯這種澱粉類蔬菜,只要油炸溫度超過120℃,就會產生丙烯醯胺,一般人最常吃的洋芋片、薯條,每公克的丙烯醯胺含量大約有0.8微克。研究指出,一個體重60公斤的成人,如果每天每天吃75克的丙烯醯胺,其終身罹癌風險比完全不吃者高出約500倍。
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顏宗海也表示,丙烯醯胺在動物實驗中會增加甲狀腺腫瘤、肺腫瘤的風險,特別要注意的食物包括薯條、洋芋片、油條、麵包、黑糖等。目前有法定丙烯醯胺限制含量的國家只有歐盟,台灣衛福部則對於訂定「食品中丙烯醯胺指標值參考指引」正在研擬之中。
參考資料:
封面圖片出自: Africa Studio/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