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王」胰臟癌為何難篩檢? 血糖突升高是警訊? 醫師:胃痛吃藥沒緩解快就醫

「癌王」胰臟癌難早期發現  85%以上確診已晚期

前行政院秘書長李應元傳出因胰臟癌辭職並接受治療。胰臟癌無明顯症狀,發現時多已是晚期。義大醫院消化內視鏡科主任王文倫醫師受訪表示,國內約8成5到9成胰臟癌患者,確診時已經是3-4期。胰臟癌難以早期發現的原因是缺乏理想檢查工具。臨床最常使用的超音波檢查,易受胃部空氣阻隔,不易觀察胰臟構造的整體變化。

王文倫醫師指出,胰臟出現腫瘤時通常沒有症狀,當腫瘤大到壓迫膽管造成黃疸、體重下降,或侵犯到周邊神經血管引起劇烈疼痛時,都已是較晚期的胰臟癌。因此早期診斷胰臟癌確實相對困難,高風險族群應透過健康檢查,及早發現是否有胰臟病灶存在。

早期胰臟癌有哪些檢查工具?  有風險不明胃痛莫輕忽

王文倫醫師表示,要檢測早期胰臟癌須藉由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內視鏡超音波等更精密的檢查工具。電腦斷層掃描比超音波更精細但輻射量高,病人需要打顯影劑,較易有腎臟負擔。核磁共振則無輻射暴露,且能看出2公分以下的微小腫瘤,惟檢查費用所費不貲。

內視鏡超音波檢查方式則與胃鏡相同,是將探頭放入胃部,透過胃壁觀察胃後方的胰臟,可看出1公分左右的胰臟腫瘤。不過,內視鏡超音波屬於侵入性檢查,對於無症狀、低風險的族群而言,未必能達到檢查效益。

王文倫醫師指出,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內視鏡超音波等檢查工具,較建議用在高風險族群,如胰臟癌家族史、抽菸、肥胖、慢性胰臟炎患者身上。倘若本身屬於高風險,且有上腹不明疼痛等症狀,或服用胃藥後症狀不見緩解,就應該進一步接受詳細檢查。

近年不少民眾會替長輩安排正子攝影檢查,王文倫醫師解釋,正子攝影的原理是腫瘤會吸收與代謝糖份,透過正子攝影被檢測出來。但對於早期胰臟癌如體積小於2公分以下的腫瘤,敏感度並不理想。且正子攝影費用昂貴,較不適用一般民眾長期追蹤。通常用於臨床分期或是否有擴散、轉移等輔助評估。

CA19-9升高是胰臟癌警訊?  確診胰臟癌機率小於1%

診間也常見民眾因胰臟腫瘤指數CA19-9升高,擔心是否為胰臟癌警訊而來求診。王文倫醫師說明,統計顯示,CA19-9升高而確診胰臟癌的機率僅小於1%。CA19-9指數之所以升高,可能是本身體質或是後天腺體病變等因素造成,比如女性婦科疾病的卵巢水泡、卵巢腫瘤、子宮病變。或者大腸息肉、膽道病變等因素,都可能導致CA19-9上升。因此,並不會以CA19-9作為篩檢胰臟癌的精確指標。

王文倫醫師解釋,胰臟癌患者的CA19-9指數非常高,數值可達1000以上。一般門診來求診的民眾,指數通常只是微幅上升,檢查後可發現是體質或其他因素導致,屬於良性狀況。提醒民眾,如果健康檢查發現CA19-9偏高,可先至醫院進行超音波檢查,如果有胰臟癌病史等風險因子,可進一步安排更精密的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檢查方式。

糖尿病恐升高胰臟癌風險  抽菸傷害可長達20年

胰臟癌的危險因素之一是台灣相當盛行的糖尿病。王文倫醫師解釋,從臨床統計發現,糖尿病患者的胰臟癌風險上升,可從兩方面來推估解釋。首先,胰臟擔任分泌激素、控制代謝等任務,當胰臟出現腫瘤或其他病變時,就可能導致血糖不穩、胰島素分泌不足,造成血糖偏高而出現糖尿病。醫師提醒,50歲後突然血糖急遽升高而新確診糖尿病,應特別注意胰臟是否有其他問題。

此外,中央研究院過去有研究指出,無論是動物實驗或人體實驗都發現,糖份攝取過度會增加胰臟癌的發生率,直指「糖份」是胰臟癌元兇之一。王文倫醫師說明,高糖飲食會傷害胰臟細胞的DNA,導致致癌基因KRAS產生基因突變。過去檢測發現,高達9成的胰臟癌患者有KRAS突變現象。

王文倫醫師提醒,抽菸是影響胰臟癌的高風險因素,相較一般人罹患胰臟癌風險高出5倍以上,而抽菸對身體造成的長期傷害,即使在戒菸後也不會立刻消失,過去曾有大規模研究認為,戒菸後20年罹患胰臟癌風險才能下降與一般人相同水平。

王文倫醫師表示,雖然歐美和台灣抽菸人口比例減少,胰臟癌的發生率卻沒有明顯的下降趨勢,與三方面原因有關,第一是抽菸對身體的傷害持續10至20年,第二是高糖飲食可能增加胰臟癌風險,第三則是肥胖,肥胖與代謝症狀群有關,會影響糖份與脂肪的代謝障礙,造成胰臟損傷,近年也愈發受到重視。

胰臟癌症狀並非人人相同?  在頭部與尾部有差異?

胰臟癌因發生位置的差異,可能引起不同症狀。王文倫醫師解釋,胰臟頭部靠近膽管及腸繫膜動脈、主動脈等大血管,當胰臟頭部出現腫瘤壓迫到膽管出口時,就會導致膽汁無法正常代謝,引起黃疸、小便茶色、大便灰白色等症狀,除了直接檢測之外,有時可從膽管擴張來判斷是否與胰臟頭部腫瘤有關。長在胰臟尾部的腫瘤,則因周圍無膽管等構造,通常是腫瘤大到壓迫周邊器官、神經才會引起疼痛症狀。

王文倫醫師指出,腫瘤位置除了症狀不同,治療方式也不同。胰臟癌最理想的治療是外科手術切除,當腫瘤發生在胰臟頭部,會需要執行「Whipple Procedure」(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的大手術。長在胰臟尾部的手術則相對簡單,通常是保留部份胰臟後,將腫瘤連同脾臟一併切除。不過,能接受切除手術的胰臟癌患者比例並不高,大多數病人診斷時已是3、4期,腫瘤已經出現遠端轉移,只能採取化療或標靶治療等全身性療法。

胰臟癌晚期存活率不到5%  醫籲少吃高糖食物定期健檢

王文倫醫師表示,胰臟腫瘤惡性度相對高,早期癌症的病患接受手術後,追蹤發現仍有非常高風險的復發機率,因此即使是第1、第2期的患者,5年存活率仍只有30%左右,第3、第4期更只有5%左右的存活率,再加上胰臟會分泌毒素,破壞患者的皮下脂肪,讓病人顯得異常消瘦,食慾變差,術後恢復更不理想。這是胰臟癌被稱為「癌症之王」的主要原因,即便醫學進步至今,患者的存活率仍未有長足進展。

王文倫醫師提醒,高風險族群如果有不明原因腹痛、消瘦、黃疸,或是胰臟癌家族史,50歲後新診斷糖尿病等應及早就醫檢查。平日應減少高糖食物攝取、維持良好生活習慣、避免肥胖造成代謝問題,並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才能預防與及早發現胰臟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