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台灣為何總是第一?除了外食、燒烤,「體內兩大因素」才是關鍵|每日健康 Health

Juan Gaertner /  shutterstock

每日健康/ 何兆芬(長庚胃腸肝膽專科醫師)

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再加上食安問題層出不窮,台灣的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了。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世界第一

根據二○一一年衛生署的統計資料,台灣罹癌人數不斷增加,其中又以大腸癌的罹患人數最多,平均每三十七分鐘就有一人得到大腸癌,台灣的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了。

 

十大癌症之中,大腸癌長期盤踞在台灣男性首位,女性第二位。過去一直認為這是西方國家的好發疾病,但是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再加上食安問題層出不窮,如三聚氰胺毒物、餿水油事件、塑化劑、毒澱粉等,台灣人的腸道已經不堪虐待了!

 

大腸癌化的機轉與腸道菌也有相關,大致的路徑如下:

1.腸胃道吸收了致癌物質後,由肝臟代謝,轉至腸道,再由腸道菌轉化成致癌的活性成分,如氨。

2.食物中的致癌物(如香腸、火腿這類加工紅肉中的硝酸鹽,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一級致癌物)直接由腸道菌轉化成致癌的活性成分如:亞硝酸鹽。

3.腸道菌的代謝物是致癌物如吲哚、酚、亞胺等。

4.腸道菌處理過量膽汁酸製造代謝成次級膽汁酸。

 

預防腸道致癌之道

目前認為要避免腸道致癌的機轉是:1.菌叢生態平衡;2.腸道蠕動正常

1.菌叢生態平衡

發炎和癌症的關係是近年來醫界研究的大熱門,要如何恢復大腸黏膜的健康,是全世界要共同面對的健康課題。

根據過去的研究,因為遺傳因素而罹患大腸癌的患者僅佔百分之二~五左右,而高油脂、高熱量、低纖維食物已是公認的大腸癌危險因子,導致了菌叢失衡和體內的慢性發炎,這正是造成大腸癌的機轉。

發炎性大腸疾病的病人是大腸癌的高危險群,在這群病人的腸道菌中,厚壁菌門和梭狀菌門相對較多!

很多研究發現,大腸直腸癌病人的腸道菌叢不平衡,而健康者的腸道菌叢是平衡的,雖然目前沒有找到柯霍氏法則的病原菌,但是※菌叢失衡、屏蔽受損和發炎反應的惡性循環※,大家需要盡速矯正。希望藉由益生菌、益生元、甚至菌種的移植,使腸道恢復到菌叢平衡的狀態,維持腸道菌叢的健康是預防大腸癌的重要工作。

 

2.腸道蠕動正常

便祕的定義是一週排便少於三次,但「次數」並非一個完美標準,因為臨床上有人雖然排便次數大於、等於一週三次,就診時仍會主訴「排便用力」、「下腹脹」、「大便硬得像羊屎」,或是「排便後覺得解不乾淨」。

造成以上情況的原因如下:

1.原發蠕動異常。

2.藥物引起,如抗憂鬱藥、含鈣或鋁的制酸劑、鈣離子阻斷劑等。

3.系統性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低下、糖尿病、巴金森氏症等。

4.缺乏運動。

5.飲食缺乏纖維。

6.壓力與焦慮。

 

本文摘自三采出版社身體不健康,腸漏先知道:腸胃專科醫師整合最新醫學研究,斷絕過敏、慢性病、壓力情緒、免疫失調 新世代腸道重建療法!

作者:何兆芬

以上內容為《三采出版社粉絲團》授權刊登,非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