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150萬人為「偏頭痛」所苦,它無法完全治癒的真相,是你根本看錯「科」了!

根據《MSN》網站8月8日的報導。

偏頭痛是世界常見的疾病中的第三名。最典型的偏頭痛為:局部、抽痛,伴隨著劇烈的疼痛感,對光、聲音、氣味感到不適,更會有噁心和嘔吐感。症狀通常會持續4至72小時,在此期間會對任何頭部的觸摸感到敏感。而造成偏頭痛的原因仍尚未被查明。

 

  • 觸發

偏頭痛最常見的觸發原因為壓力、缺少進食與睡眠、脫水,或荷爾蒙變化(尤其靠近月經週期的女性)。

 

  • 種類

最常見的偏頭痛發作類型為有前兆的偏頭痛(約75%)和無前兆的偏頭痛(約25%)。目前估計台灣約有150萬人深受偏頭痛之苦,而女性具有偏頭痛困擾的情況比一般高出三倍。偏頭痛會從青春期開始變得普遍,而在30至40歲抵達高峰期。

 

  • 症狀

不管有無前兆,偏頭痛的症狀都十分類似。它會對視力造成影響約15分鐘,使人視力不清,接著為約10分鐘的偏頭痛。偏頭痛對說話、聽覺、皮膚觸覺或肌力的影響較不常見,但這些症狀都是偏頭痛來襲的前兆。亦會有影響平衡、造成頭暈的情況,且可能持續數小時甚至數天。上述情況會與偏頭痛症狀相伴發生,但也可能單獨發作,稱為「前庭性偏頭痛」。偏頭痛的合併症包括焦慮(常與恐慌一同發作)、憂鬱症、腸易激綜合症、胃輕癱、痛性膀胱綜合症、哮喘、過敏與纖維肌痛症。其他較不常見的偏頭痛症狀為叢集性頭痛(劇痛,為週期短的持續性頭痛),以及其他「非自主」的偏頭痛,常被誤解為竇性頭痛與眼部感染。視網膜的偏頭痛更為少見,為大腦所影響而非視網膜。

 

  • 診斷和治療

簡單地記錄每日的偏頭痛症狀,包含時間長短、嘗試採取的治療手段、反應都可以幫助辨別偏頭痛的觸發原因或模式,能幫助患者和醫生監測治療。放鬆與非傳統療法是最有效的整體治療方式之一。藥物則分為事後治療與事前預防。事後治療包括了非甾體抗炎劑和多種的偏頭痛化合物。事前預防法則為每日服藥,以減少偏頭痛的發生頻率及疼痛程度。不同的藥物對每個患者的效果都不大相同,而使事前預防相對困難,需經過試驗、調整劑量,且避免藥物相互作用。

 

基於合併症的發生頻率,合併症的全面綜合治療是非常重要的。症狀可能涉及不同的領域,包括心理醫生、腸胃病、婦科、泌尿科或是內科。

 

原文出自:MSN

封面圖片出自:pheee/ 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