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不除,吃什麼補品都是吃毒!專家:祛濕除熱只要薏仁加上它,疲勞、肥胖自然迎刃而解|每日健康 Health

(原文標題:濕熱不除,越補越毒!薏米巧搭配,勝過“靈芝草”,滋補又祛濕!)

中醫上講:“千寒易除,一濕難去。” 濕氣未除,吃再多補藥也沒有用。而秋冬重在進補,因此此時平補祛濕,抵禦濕氣,也是這個時期的養生重點。

 

濕熱,夏季最為嚴重,但並非夏季專有,一些常待空調房,喜歡重口味飲食,愛沾冷與冰的東西,又不愛運動的人,無論哪個季節體內都會有濕

 

 

01 秋季濕熱不降反升

 

告別了高溫潮濕的夏季,以為自己的濕疹、口腔潰瘍、面部出油終於要好起來了?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上,雖然這些症狀與高溫的夏季有著緊密的關係,但更重要的因素還是體內濕熱過重導致的。

 

濕熱的表現有哪些?

 

我們可以對著鏡子自檢,以下幾點都是體內濕熱蘊毒的表現

口中黏膩,舌苔厚膩、紅而胖達,口乾口苦不愛喝水,四肢乏力,困倦思睡,小便渾濁,大便黏膩不暢,面部油脂分泌過旺,面部眼皮腫脹,感覺不清爽,體態較豐滿,面色淡黃或發暗,沒有食慾。

 

 

“濕非一病、百病兼之”。因為濕熱在體內排不出去,所以就會找各種發洩的出口,因此就會有多樣的外部症狀表現。“濕熱蘊毒”如果一直得不到祛除,久而久之可能會引發脂肪肝、哮喘、高血壓、痛風和一些併發症。

 

02 濕熱交織,更需調理

 

濕和熱是兩種不同的邪氣,交織在一起要比單獨一種的調理更複雜。所謂“濕熱相煎,如油裹面”,是說濕與熱結合在一起就如同油入面,會纏綿不休。試想一下,把油和麵和到一起再分開是何等困難!

 

 

03 濕熱體質,不宜進補太過

 

愛吃辛辣、肥膩,喜歡飲酒;經常熬夜、失眠;心情不好、抑鬱或脾氣不好;長期服藥。以上這些生活習慣都容易造成濕熱太過。

 

 

尤其到了秋冬季,天氣轉冷,到了進補的時節,但並非所有的體質都適合進補。例如濕熱體質的人,滋補不當,滋補過度就相當於火上澆油,本來體內已經夠熱了,脾胃運化不開,只會更加重濕熱症狀。

 

04 祛濕除熱,如何調理

 

濕熱體質的人,需要從調理自己的生活習慣入手。少吃辛辣、甜食、冷飲等,像牛羊肉這類的高熱量食物也不宜多吃;平時還要放鬆心情,保證充足的睡眠。

 

食療方面,中醫認為:濕熱困脾,累及肺腎。因此想要達到祛濕效果,還需兼顧這幾點:利水滲濕+健脾+補腎+理氣+溫性食材

 

首先,利水滲濕是基礎,將多餘的濕氣排出體外。但濕氣重的人普遍脾臟功能不好,單獨食用一些祛濕食物,偏寒涼,易傷脾胃。而脾運化水濕,所以祛濕同時也要健脾。脾臟好了,自身運化水濕的能力變強,濕氣也就容易排出。

 

其次,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因此光健脾還不夠,脾胃與腎相互依存,腎好了,脾才會更好,所以要兼顧補腎。

 

 

再次,濕氣重的人,由於痰濕阻滯,氣血往往容易受阻。中醫理論中講到“治濕不理氣,非其治也”。想要化濕,必須有理氣,否則這個濕不好祛。所以也要理氣活血,才更有利於祛濕。

 

最後,在配方中配以溫性食材,同樣非常關鍵。張仲景有言,“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所以說,調理濕氣時,還要配以一些溫性的藥材,才能加快濕氣的發散。濕氣,就好比一鍋水,如果不點火,水難以蒸發完全。加上溫性的食材,就相當於點火。如此搭配,食療總體性質更為溫和、平性,可以長期食用。

 

因此,專家向我們推薦了一個非常有效的祛濕組方。

 

【 紅豆薏米芡實粉】

薏米:利水滲濕,健脾胃清肺熱止泄瀉

紅豆:行血補血,健脾祛濕,利水消腫

山藥: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固精消腫

蓮子:補脾止瀉,益腎澀精,養心安神

芡實: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除濕止帶

 

※注意:脾虛肥胖者不宜加糖。過甜的食物會妨礙脾的運化,有濕毒的人加糖會導致痰濕更重。

 

紅豆薏米芡實粉經過科學配比,對內可調理脾、胃、肺、腎,對外消除濕氣引發的嗓子不適,皮膚油光,眼皮腫脹,大便不成形等表症。

 

 

 

原文出處;本文經《BTV我是大醫生官微》授權刊登,非經許可,禁止轉載。

 

 

封面圖片出處:jreika / 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