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控制好了生活卻更糟? 6成HIV感染者曝有「這困擾」,不處理恐釀更多危害

潮健康/林昱彣

 

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不再是過往觀念的「不治之症」。在國際重視且醫學蓬勃發展下,現今HIV感染者透過持續服用抗病毒藥物,即能夠有效控制體內HIV病毒量,目前感染者與非感染者的預期壽命無所差異。

 

嘉義基督教醫院感染科洪冬哲醫師受訪指出,現今的HIV治療以「抗HIV藥物」為主,目標是抑制病毒複製,幫助患者的免疫系統維持正常運作,同時將病毒傳播的風險降至最低。在達成「U=U」(Undetectable = Untransmutable)的無傳染狀態,HIV感染者甚至能在安全措施充足前提下,重新擁有性生活。儘管如此,長期用藥帶來的潛在副作用問題,卻逐步侵蝕感染者的生活品質。

 

高達6成HIV患者有「這困擾」! 醫示警:不處理恐加劇身心危害

感染者們透過每日規律服用抗HIV病毒藥物,能將體內病毒量控制在極低水平,達成「U=U」的目標。儘管藥物能有效控制,但長期服用可能產生令感染者不適的副作用。這些副作用相較以往已經小很多,但長期服用還是可能帶來不良的交互影響。

 

洪冬哲醫師說明,抗HIV藥物引起的副作用中,以「體重增加」可能令感染者最為「有感」。短期內影響自信心、產生憂鬱、焦慮等症狀,長期還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共病風險。

 

此外失眠與頭痛問題也是常見的副作用症狀。曾有調查顯示,高達6成的HIV感染者有失眠困擾,失眠容易導致情緒不穩定、注意力不集中和記憶力下降,不僅影響工作表現、人際關係,也可能進一步造成憂鬱、焦慮等精神共病問題。研究亦指出,HIV感染者比起非感染者,更容易罹患心理疾病,而失眠恐加劇身心症狀,間接削弱免疫系統,提高心血管與其他共病罹患風險。藥物副作用與共病症交互影響,容易形成惡性循環,讓感染者感到『HIV控制好了、共病症狀卻讓生活更糟了』的困擾。若因相關症狀致使服藥依從性下降,更容易讓體內的病毒產生抗藥性,進而導致治療失敗。

 

副作用症狀如何緩解? 可以與醫師討論「換藥吃」嗎?

面對HIV藥物潛在的副作用問題,感染者與醫師不一定能直接分辨出症狀是由藥物引起、疾病本身或是其他因素造成,因此需要雙方積極討論並共同找出原因,做法大略可分為「非藥物介入」與「藥物調整」兩大階段。

 

醫師會以鼓勵患者觀察與調整生活為核心,例如與營養師合作提供營養建議、規律運動,若遭遇嚴重失眠,則會事先詢問患者是否有飲酒、生活壓力或使用娛樂性藥物。此外醫師也會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並視情況轉介身心科,以心理諮商或團體治療,協助患者排解壓力與負面情緒,必要時也會開立睡眠藥物。

 

在逐步排除可能性後,若仍無法有效改善狀況,且已影響患者生活品質,醫師會考慮更換抗HIV病藥物,並根據患者的生活型態(例如是否輪夜班)調整服藥時間,以期降低副作用,並維持服藥規律依從性。

 

他頭痛、失眠讓工作表現差,溝通排除找回工作穩定與信心

HIV感染者在治療期間若能與醫師間積極雙向溝通,副作用問題大多能改善。洪冬哲醫師分享一位感染者故事:該患者自他院轉診,已用藥有效控制病毒。雖長期飽受頭痛、失眠等困擾,但並無自覺需要與感染科醫師訴說。在洪冬哲醫師主動關心詢問下,才了解到患者因為頭痛與失眠問題,影響平時工作表現,這些壓力又加劇了失眠狀況,形成惡性循環。在透過討論與調整抗HIV藥物後,該感染者在一個月後改善了頭痛與失眠問題,重新找回舒適生活與工作的穩定。對此洪冬哲醫師也呼籲,以目前HIV「慢性病化」的趨勢,治療可謂是「長期抗戰」,患者應積極面對藥物副作用,與醫療團隊共同排除。

 

調整藥物不是你控制不好,而是我們想讓你過得更好!

洪冬哲醫師表示,會考慮調整抗HIV病毒藥物的情況很多,有可能是病毒抑制狀況不佳、有因為副作用考量、或是個別特殊狀況。無論如何,希望感染者不要自覺是自己的問題,應避免緊張與焦慮。醫師與感染者之間溝通良好並建立整體治療計畫,會讓感染者對調整藥物更為安心。

 

此外,面對感染者可能因為副作用與換藥對醫囑產生的不信任,洪冬哲醫師解釋,有些藥物抑制病毒效果好,但副作用可能表現較強,適合感染前期壓制使用,隨著時間與副作用觀察,需要再調整。他稱這是「階段性任務」達成,調整用藥是開啟治療任務的下一階段。藉由多溝通,讓感染者知道全盤治療計畫,產生信任並規律用藥,才能穩定控制病毒並找回有品質的生活。

 

 

 

 

延伸閱讀:

幹細胞移植治癒HIV感染? 專家揭HIV人數逐年下降「2大功臣」

女性染愛滋連5年上升 篩檢意識不足? 單一性伴侶也不安全? 醫師:感染HIV更易發生子宮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