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氣溫驟降! 出門沒做到「8件事」 當心中風、心血管疾病爆發


潮健康/編輯部




近日東北季風增強、北部氣溫驟降,平地最低溫僅剩13-14度,令不少民眾大呼降溫降得讓人「措手不及」。衛福部國健署提醒慢性病患者及長者,除規律服藥、定期量血壓、均衡飲食及適度運動外,「保暖」是最基本的自我保護行為。外出時應謹記以下「8大事項」,避免氣溫的差異可能促發心血管或中風的風險:


1. 做好保暖措施:居家臥室、衛浴與客廳應做好基本防寒與安全措施;而處在室外或低溫環境,須注意在頭頸部、四肢末端做好保暖,可善用圍巾、帽子、口罩、手套、襪子、防滑鞋,及多層次保暖衣物等,方便穿脫。


2. 起床喝水暖身:剛起床後的活動勿過於急促;可先補充溫開水;身體活動以溫和漸進方式慢慢增加。


3. 隨身帶保暖衣:由於長輩對於環境溫度變化反應較不敏銳,因此65歲以上長輩在晚上睡覺時,應先備妥保暖衣物在床邊或隨手可得的地方,無論是半夜如廁或早上起床時,要記得添加衣物保暖後再進行活動。外出則可隨身攜帶一件保暖衣,以備不時之需。


4. 避免大吃大喝:民眾要注意飲食與情緒控管,可透過勤喝溫開水避免血液過度黏稠;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預防便秘。也要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以及突然的激烈運動等。


5. 泡湯時要注意:如有心臟血管病史者不宜泡湯或泡澡。經醫師囑咐為高危險群,則要避免單獨去爬山或從事離開人群的運動,亦不宜單獨泡湯。泡湯溫度勿超過40度、且以飯後2小時後再進行為宜。


6. 別在早晨運動:運動最好避開酷寒與早晚的高風險時段,避免在寒冬大清早外出運動,晚餐後不要立即運動,應至少隔1個小時待食物消化後。


7. 妥善控制病情:定期量測及記錄自己的血糖、血壓、血脂肪數據;遵照醫囑按時用藥。


8. 用藥隨身攜帶:謹記將病歷卡與緊急用藥隨身攜帶,註記平時就醫院所、診斷、藥物過敏史;如醫師有開給緊急備用藥品,也應隨身攜帶在身上。




冷天出門運動也有眉角? 發生失溫、凍瘡該如何應急處置?

除了在出門前做到以上8項措施,國健署也提醒運動族群,冬天外出時也該做到以下事項,避免徒增運動傷害,甚或引起失溫、凍瘡的風險:


1. 做足暖身運動。運動前須採取暖身運動,至少做到心跳加速、稍微出汗的程度。從事劇烈活動或運動前應漸進式暖身,以免發生運動傷害。


2. 注意天氣狀況:隨時注意氣象報導,觀察早晚溫差,避免於寒冷天氣或下雨天進行室外運動,冷鋒來襲則可改從事室內活動,或等氣溫回升後再出門。


3. 勿喝酒精飲料:運動時不可飲用酒精飲料,酒精會使血管擴張,增加熱的發散,容易導致體溫過低,酒精亦會削弱判斷力,喪失應變能力。


4. 穿著反光衣物:冬天時天色昏暗,晚間運動時應穿著亮色、鮮明或反光的衣著或裝備。長者應告知他人運動路線、並盡量結伴運動,若獨自一人從事戶外活動前,應告知家人或朋友欲前往的路線並攜帶手機。


5. 防範體溫過低:成人常見的失溫(hypothermia)徵象及症狀有顫抖、冷感、起雞皮疙瘩、神智不清、肢體麻木不協調、行動遲緩、說話困難、精神錯亂、憂鬱、肌肉僵硬、言語不清、無意識、嗜睡等狀況。有失溫跡象時應前往乾燥、溫暖處,使用毛毯或增加衣物方式溫暖身體。


6. 防範凍瘡狀況:若到山區或在嚴寒天候時,亦應注意防範凍瘡(frostbite)及了解如何處理。常見徵象及症狀包括受傷處感到疼痛、癢、麻木、僵硬,皮膚變硬且轉為白色或灰黃色、皮膚剝落或起水泡。發生凍瘡時應將受傷部位移至溫暖、乾燥處,移除患部的衣物、鞋襪並儘速就醫。




資料來源:
冬天運動保健,防範措施不可少
首波寒流來襲 國民健康署提醒:心血管高風險族群及長者三高要控制 添衣保暖要到位





延伸閱讀:
寒流冷到爆! 千萬別做「2大禦寒禁忌」 醫師:最嚴重恐失溫猝死
寒流2天帶走50人命! 國健署授「禦寒8招」防中風、急性心臟病發作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