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竟「百萬人」有肝癌風險? 腫瘤科醫示警:暴飲「1飲品」恐譜出肝癌三部曲


潮健康/編輯部


腹痛就診時往往已經晚期!  肝癌5年存活率不到10%

肝癌20多年來盤據我國10大癌症死亡率之列,死亡率更長年佔據第二位 ,且有年輕化趨勢,顯見肝癌預防與治療,是不可忽視的健康議題。肝臟因無痛覺神經,常被稱作「沉默器官」,當患者出現黃疸與急性腹痛等症狀而就診時,疾病往往已進展至晚期,使用化療與標靶藥物治療的反應不佳。過往肝癌的5年存活率不超過10%,成為治療上的最大困境。


近年免疫療法加入癌症治療生力軍,台北榮民總醫學腫瘤醫學部陳三奇醫師表示,臨床上曾遇過一位40歲患者使用標靶治療成效不佳後,選擇改以「免疫合併療法治療」,4個月後不僅腫瘤消失,且持續監測都無復發跡象,這樣的案例過去幾乎聞所未聞。


陳三奇醫師提醒,即便治療持續突破,日常健康預防亦不可忘,尤其留意節慶佳節勿貪杯影響健康。近期適逢世界葡萄酒日(5月25日),不少民眾會以飲用葡萄酒有助健康為藉口而不節制地狂飲,但根據WHO建議,不管任何酒類,只要過量都會成為致病因子。




衛福部資料顯示,我國約有近850萬的飲酒人口、其中多達100萬人有過度飲酒的「暴飲」情形;國內大學生飲酒率更高達44%。過量飲酒是諸多疾病的風險因子,最直接影響的器官,正是負責代謝酒精的「肝臟」。經常性飲酒可能增加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病三部曲」發生機率。


研究指出,有酗酒習慣者引發肝病的危險性比一般人高出至多20%,而肝病帶原者若長期過量飲酒,死於肝癌的危險性更較常人高出數十倍。資料指出,因為常較晚發現,我國肝癌患者確診時約僅有20%可進行手術切除,也因此晚期肝癌治療多元發展,對現今臨床應用上十分重要。


肝癌長年位居十大癌症死因第2名,且每年有逾萬人罹病,是為我國亟需重視的健康議題。陳三奇醫師說明,B、C型肝炎病毒與酒精等重要風險因子引發肝癌前,往往會先有一段慢性肝炎期間,經過數次肝炎發作後,使肝臟纖維化形成肝硬化,再慢慢形成癌症,但由於肝臟沒有痛覺神經,因此多數患者都未曾發覺,直到有感時卻已經無力回天。




出現8症狀時四成患者已中晚期  3大高風險族群應定期篩檢

陳三奇醫師表示,肝癌好發年齡為20-50歲,早期症狀不明顯,到晚期則會陸續出現上腹部疼痛、食慾不振、腹脹、體重減輕、血便、黃疸與急性腹痛等症狀,嚴重者甚至可能吐血,多數患者至此才意識到身體出問題。臨床經驗上約有40%患者確診時已為中晚期,治療上也會遇到比較多困難,因此提醒常飲酒、家中有病史或B、C肝帶原者的高風險族群應定期篩檢追蹤。


另外,數據也指出晚期肝癌患者的1年存活率僅10%,過往治療成效有限,即便標靶藥物治療後的腫瘤縮小率也只有5%-20%左右,導致晚期肝癌患者存活率始終無法提升。陳三奇醫師補充,患者在接受標靶藥物治療後,數個月內會陸續出現抗藥性,幾乎所有患者在1年內都會面臨此問題,卻沒有能有效提升患者存活率的治療選擇接力補上,是目前晚期肝癌治療的最大困境。




近年隨醫療發展,免疫療法也加入晚期肝癌的治療行列,成為突破過往存活率低、預後不佳困境的突破點。研究指出,晚期肝癌患者使用「免疫+免疫」的合併療法治療後,每三位患者中就有一位腫瘤縮小、意即腫瘤縮小率超過3成。


陳三奇醫師分享,臨床試驗中,於先前經標靶藥物治療後的肝細胞癌病人,二線使用免疫合併療法治療後,約有50%的患者可以將存活期延長到近2年,與過去數據相比可說是大幅的進步,此外,治療副作用相較較輕,患者能維持更好的生活品質。


陳三奇醫師也進一步分享,過去臨床上曾遇過一名B肝帶原患者,日常因工作所需有飲酒習慣,40歲左右健檢時就確診晚期肝癌。當時先使用標靶藥物治療,但癌細胞指數仍持續上升,與病患討論後,決定嘗試免疫合併療法,治療後不僅成功縮小腫瘤,4個月後腫瘤更全數消失,後續追蹤未有復發狀況。


近期隨使用該療法的患者越來越多、也有越來越多的成功案例出現,醫界也看好未來免疫合併療法有機會開放討論納入健保,使晚期肝癌患者有機會延長存活期、翻轉人生。陳三奇醫師提醒,如有上述所提之肝癌風險因子,除了盡早篩檢追蹤遠離肝癌三部曲;如遇癌症也無需恐慌,應與醫師討論最適當的治療方法,幫助早日脫離癌症威脅。



不想錯過重要醫療健康資訊,現在馬上點擊加入潮健康LINE專屬讀者社群






延伸閱讀:
吃到毒莓果怎麼辦? 藥師揭A型肝炎懶人包:遇6症狀要馬上就醫
吃日式料理可預防「脂肪肝」? 研究曝:12大飲食「這三者」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