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到50公尺!他「腳中風」誤當「足底筋膜炎」險截肢賠命,腳中風3徵兆必看

每日健康/採訪報導 郭家和

 

腳痠腳痛走不久 竟是腳中風發作徵兆

長期腳痛別以為只是足底筋膜炎,當心是未發作的「腳中風」警訊。75歲的劉伯伯5年前起因右腳行走疼痛,以為只是足底筋膜炎,自行購買痠痛貼布使用,也曾就診服用消炎止痛藥。今年症狀日趨嚴重,走路只能依靠拐杖,一度惡化甚至無法走路超過50公尺。

4月初劉伯伯突然有右下肢冰冷、發白、倍感痠痛及抽痛,至急診發現為血塊脫落阻塞血管,造成下肢動脈急性的栓塞(俗稱「腳中風」)且已有肌肉組織壞死。經國泰醫院新式「EKOS微導管震波溶栓」治療,目前已順利清除血栓,且可自行行走,擺脫拐杖及痠痛貼布。劉伯伯表示接受治療後行走能力已大為好轉,甚至能步行超過300公尺。

劉伯伯回憶自己過去長時間從事閱讀等靜態活動,又沒有運動習慣,再加上很少喝水,一天甚至喝不到100CC,卻不知這些習慣都增加了血管阻塞的風險,甚至可能引發動脈硬化和急性病變。剛開始腳痛時只以為是足底筋膜炎,也曾出現胸腹部疼痛,疼痛狀況時好時壞,直到這次痛到無法走路才入院檢查。劉伯伯呼籲有和他類似症狀的人,切莫以為腳痛、腳痠只是小病,而忽略了血管阻塞的問題。

無法久走皮膚又冰冷 當心下肢動脈阻塞

張嘉修醫師表示,腳是人類第二個心臟,是體內最長血管的流行處,從鼠蹊部一直延伸至腳底。俗稱的「腳中風」其實就是發生在下肢動脈的血管狹窄或阻塞。老化或血管動脈硬化導致血栓,發生在冠狀動脈時就產生心肌梗塞,發生在腦血管就會造成腦中風。估計劉伯伯年紀較長,忽略本身有高血壓又未控制,這次檢查更發現有心房顫動和腹主動脈剝離。由於血管剝離後在血管夾層形成血塊,掉落後引發右大腿血管阻塞與缺血,才會造成下肢疼痛及組織壞死,所幸及時接受震波溶栓治療,避免了面臨截肢一途。

張嘉修醫師解釋,容易引發下肢動脈栓塞的族群包括40歲以上的中、高年人、缺乏運動、久坐不動者、三高、肥胖、抽煙,以及有冠狀動脈家族病史,與周邊血管病變高風險群重疊。造成下肢動脈阻塞的血塊其實不大,小如指甲般大小,就可能引發周邊血管的嚴重病變。初期的下肢動脈阻塞症狀可能僅為足底感覺異常,再演變為間接性跛行。隨著血管栓塞惡化,足部的皮膚會有脫毛、變亮等現象。再後期的症狀是出現四肢冰冷、發白、發紫,且足部傷口久久不癒甚至潰爛,如果沒有及時處理,最終可能就要面臨截肢。一般而言,5%的患者會在年內面臨截肢。

張嘉修醫師指出,過去針對下肢動脈阻塞的治療,大部份為藥物或手術,但手術時間長且傷口大。新式的微導管震波溶栓手術,只需在鼠蹊部穿刺2mm大小的傷口,就能利用震波將血栓震鬆、震散,且手術有健保給付,只須半身麻醉,患者只需負擔震波手術管的醫材費用。

張嘉修醫師呼籲,下肢動脈栓塞的症狀和足底筋膜炎類似,都有走路踩地疼痛的症狀。最簡單的區別方式是,足底筋膜炎會有發熱發燙,而下肢動脈阻塞反而因為血管阻塞,摸起來反而比較冰冷。若民眾發現雙腳疼痛無力,無法久走或走走停停,長時間下來還會疼痛加劇者,就應及早就醫確診是否有下肢動脈阻塞。

 

延伸閱讀:「腦血管」崩潰身體比大腦先知道!8症狀出現48小時內最易中風

延伸閱讀:一起床就運動更易「中風」?戳破台灣人3大「中風迷思」,這樣做打通「血管堵塞」撿回一命

(張嘉修醫師示範如何使用微導管震波栓溶手術,為張伯伯清除下肢動脈阻塞的血栓)

(震波溶栓治療下肢動脈阻塞,傷口小且僅須半身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