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搞錯!薏仁這樣吃才能真正滋補又祛濕|每日健康Health

點此一鍵加入 每日健康 官方LINE粉絲團喔

(原文標題:小小薏米,用對了勝過“靈芝草”,滋補又祛濕!但90%的人都吃錯了)

桂林地區有首民謠:“薏米勝過靈芝草,藥用營養價值高,常吃可以延年壽,返老還童立功勞。”但吃薏米,可有大學問。

 

「  本期專家  」

 

薏米水祛濕,一家人喝出一身病

42歲的王女士經常給家人做健康的美味佳餚。今年入夏后,聽說薏米的祛濕效果特別好,便每天熬薏米水給家人當日常飲用水喝。

離奇的是,一家人喝薏米水不到1個月,身體紛紛出了狀況。先是其母親出現了消化不良,接著是女兒月經不調,加重了痛經,最後王女士自己也出現手腳冰涼,一吹空調就打噴嚏流鼻涕的症狀。

 

 

人人都說薏米水祛濕好,怎麼會讓一家人都出現問題呢?原因在於體質不同,祛濕方法也有差異。

 

01 自測寒性、熱性體質

 

寒性體質

 

手腳冰涼;面色晄白

舌體發白、偏大或有齒痕,舌苔滑膩

 

 

熱性體質

 

出汗多,面部出油

食慾旺盛;易便秘

 

 

02 寒人、熱人都為”濕人”

 

濕氣為“萬惡之邪”,且最容易滲透,寒性及熱性體質的人受濕邪入侵後,分別被稱為“寒濕”、“濕熱”之人,都屬於內濕

 

內濕

 

濕與水密切相關,內濕,即為人體津液、飲水所化的濕氣。

正常情況下,濕能潤澤肌膚,維持五臟六腑的功能。但若過多,就會導致濕氣過重,出現各種疾病,如:皮膚性疾病,體型發胖等。

 

 

外濕

 

夏季多雨水,空氣濕度大,幾乎每個人體內都有濕氣。此時外濕就會進入體內,使得“內濕”、“外濕”相互結合,增加各種疾病的風險。

 

 

「症狀表現濕氣

 

舌白色膩苔,面色晦暗,咳嗽有痰、咽部有異物感,都預示著體內有濕氣。常表現為四肢乏力、頭腦昏沉、困倦、沒有食慾、大便粘滯擦不干淨等症狀。

但當舌苔為黃苔時,即預示著濕熱瘀滯,會導致各種疾病。

 

 

「疾病的根本」

濕氣

 

中醫認為濕邪是各種疾病的根本,會影響人體氣機,從上到下,從裡到外,都可能出現疾病。如:

①導致心肝脾肺腎五臟功能失調;

②出現胸悶、頭暈、乏力等症狀;

③引發皮疹等皮膚性疾病;

④造成肥胖,增加三高、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03 吃薏米,因人而異

 

薏米不僅營養價值高,被稱為“ 世界禾木植物之王 ”,還能抑制腫瘤生長,有防癌抗癌的功效,其富含的薏米醇,也有降壓、利尿、驅蟲的作用。但薏米有生薏米與炒薏米之分,用法也因人而異。

 

生薏米

 

生薏米,即為未經炮製的薏米。其性味寒涼,適宜熱性體質的人群食用。

 

炒薏米

 

炒薏米,性溫,有健脾化濕的功效,對於腹瀉、脹滿的症狀效果很好,適宜寒性體質的人群。

但若要加強健脾功效,可在炒製時加入麩皮,或是煮製時加入芡實

 

▲ 薏苡仁藥性

 

炒薏米

 

將生薏米去除雜質洗淨,放入鍋中,文火加熱2-3分鐘,輕輕翻炒以免炒糊,表面泛起微黃時即可出鍋。將其晾涼,煮水,適合虛寒體質的人食用。

 

▲ 生薏米水發黃,炒薏米水發白

 

04 薏米如何挑選、煮制

 

薏米的挑選

 

顆粒完整,顏色介於黃白之間,有光澤,聞起來帶有清香的為好。

若顏色暗淡可能是陳薏米,口感不好,藥效也差;更不宜選用顏色過白,氣味刺鼻的薏米。

 

 

薏米水的煮製

 

將薏米浸泡3個小時後,把薏米和水一起倒入砂鍋中,再加入適量的水大火煮開,改小火燉煮90分鐘即可。

 

 

05 祛濕,重在健脾

 

很多人都會自製“紅豆薏米粥”以祛濕,但效果往往不理想。其實,“祛濕”得和“健脾”一起抓。

 

脾與濕氣,互為影響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水濕,當人體脾虛時,運化水濕的功能就會減弱,導致水濕停留並堆積在體內,造成“內濕”。

 

脾,又有“脾喜燥惡濕”的特性,當“內濕”過重時,也會加重脾的負擔,導致脾虛。

 

 

祛濕+健脾,功效更佳

 

薏米雖能健脾胃,清肺熱,但重在利水滲濕;紅豆雖能健脾補血,但重在利水消腫。兩味食材都為利水祛濕之物,但缺少補脾的食材,未能完全發揮其祛濕功效。

 

芡實、茯苓、蓮子、山藥都屬於味甘、性平之物,又有補脾健胃、益腎固精、除濕止帶的功效,還能改善脾虛、濕氣引起的失眠、消化不良等症狀。更為重要的是不論熱性體質還是寒性體質都能食用。

 

 

06 生活習慣,也能輔助祛濕

 

“藥養不如食養,食養不如神養”,也就是用精氣神、生活習慣加以調養。

 

①晨起一杯水:溫白開水,既不會助濕,又能調整身體。

② “寒人”應備好衣服,以防著涼。

③ “熱人”應護好陽氣,以防出汗過多。且出汗時,不要對著空調吹,因為此時汗一閉,就容易產生濕氣。

 

 

 

原文出處;本文經《BTV我是大醫生官微》授權刊登,非經許可,禁止轉載。

 

 

封面圖片出處:QiuJu Song / 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