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健康/上野千鶴子(現任東京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研究所教授)
一個人臨終非「孤獨死」
有人光是聽見「在家一個人臨終」,就會出現:「呸呸呸,烏鴉嘴」的反應,也有人會想以「一個人的最後」取代「一個人的臨終」。大家總是以「孤獨死」稱呼無人照護而在家一個人臨終的情況。
獨居老人在家一個人臨終,是理所當然。或許有人會在路邊猝死,但身體虛弱而無法外出的人自然是在家離世。孤獨死,應該是指那些之前就孤獨活著的人;若非如此,就不是孤獨死。因此我稱之為「在家一個人臨終」。目前似乎只有我一個人使用,所以我加了商標。開玩笑的,我並不打算登錄商標限制其他人使用。不僅如此,我反倒希望能有越來越多人使用,甚至忘了起初是誰提出這個說法,那將會是我的榮幸。
儘管獨居老人被視為必須撲滅的疫病,但獨居老人只是沒有與家人同住在一個屋簷下,並不是沒有家人、朋友。難道與家人同住真的這麼好嗎?
事實上有人與家人同住仍處於孤立的狀態,同時有人與配偶同住卻身陷「相敬如『冰』」的地獄。我長年觀察獨居老人,因此我認為,若有家人的獨居老人封閉在只有家人的環境裡而不與外界交流,是一件危險的事。相反的,沒有家人的獨居老人會基於不安、萬一,而刻意創造與其他人的連結。
圖說:有家人的獨居老人封閉在只有家人的環境裡而不與外界交流,是一件危險的事。相反的,沒有家人的獨居老人會基於不安、萬一,而刻意創造與其他人的連結。
此外,我覺得分散各地的家人、親戚在獨居老人臨終前一刻才齊聚一堂,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大家差不多可以放棄這種「見最後一面的堅持」了。以往家人、親戚可以齊聚一堂,是因為大家都居住在同一地區;若分散各地,實在有些勉強。平時很少見面的親戚之所以想要見當事人最後一面,是希望能好好告別;若當事人已陷入昏迷,一切都已太遲了。與其如此,不如提前造訪以確實做好告別、感謝。超高齡社會的死亡,是很緩慢的。既然可以預測,不妨事前好好告別。如此一來,即使收到訃告也已做好了準備、完成了告別,不留下遺憾。
家人亦然。與其事到臨頭手忙腳亂,不如定期探望。在過程中了解當事人的衰弱狀態,也能預測當事人死期將近。若之前有好好地撫摸當事人的臉頰、雙手並確實地告別、感謝:「謝謝」、「能成為你的孩子,我很幸福」、「這或許是我們最後一次見面了」,就能擺脫「見最後一面的堅持」。
越親近,越容易有這樣的堅持━━我幾乎每天都去探望,卻沒有見到他的最後一面。我的朋友之前與母親同住,後來他的母親住院並在他外出時離世,他因此不斷責怪自己。畢竟每個人都有可能必須外出,當事人也有可能在睡夢中離世。若不願意面對此情況,就得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待在當事人身邊。不是只有親眼看見當事人斷氣才是送終,之前的一切陪伴都是送終的過程。照護者會說:「即使他在我外出時離世,我也做好了心理準備。」
在家臨終者越來越多?
接下來談在家臨終。
「死亡醫院化」使人們不再選擇在家臨終,而是以在醫院臨終為主流。這種傾向最近出現逆轉。話雖如此,在家臨終的比例遲遲無法提升。看來要推翻「一定要在醫院臨終」的「常識」著實困難。
即使都是在家臨終,現代也與以往完全不同。以前的居家照護醫療水準很低。一旦臥床,出現褥瘡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不過我沒想到現在的日本人竟熟悉「褥瘡」這麼困難的漢字,若想請印尼籍或菲律賓籍的照護員協助,或許直接說明:「皮膚因臥床受壓迫而潰爛」比較簡單吧)由於當時衛生水準、營養水準都不高,一旦出現褥瘡,健康狀況往往會每況愈下。受到細菌感染,受照護者很快就會離世……因此以往的居家照護不會維持很久。負擔之所以變重,是因照護水準提升、照護期間拉長。換言之,即使是重症受照護者,也能藉由細心照護而延長生命。
不僅如此,居家照護之所以能落實,是因與具備照護能力的家人同住。之前所謂的照護資源是指媳婦。當同住的公婆需要照護,無論媳婦的意願如何,此重擔都會落在媳婦肩上。「無法拒絕的照護」是強迫勞動—即使我嘴巴很壞,這也不是我說的。美國的女性主義政治學者瑪莉·戴立(Mary Daly)曾在書中指出「無法拒絕的照護」是強迫勞動(forced labor)。真是一針見血啊。沒想到強迫勞動不只是集中營才會出現的情況,居家照護就可以看見。
不過在近年卻出現劇烈變化。媳婦逐漸不再是照護資源的重心,樋口惠子女士甚至宣言做為照護資源的媳婦已絕種。根據各項調查,當人們成為受照護者,依序希望由配偶、女兒、兒子照護。兒子的順位都比媳婦來得高。畢竟媳婦與公婆沒有血緣,彼此都會感到排斥。
此外,居家照護之所以能實現還有一個原因━━除了由家人照護,也接受包括照護保險等其他人的協助。現在不只有專業的照護員,必要時也能申請到宅照護、到宅醫療等。足見以往與現代的「居家」完全不同。
本文節錄:【一個人的臨終:人生到了最後,都是一個人。做好準備,有尊嚴、安詳地走完最後一段路】一書
作者簡介
上野千鶴子(Chizuko Ueno)
1948年生,富山縣人。京都大學研究所社會學博士課程修畢,現任東京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研究所教授;曾任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客座研究員、波昂大學客座教授、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和墨西哥大學研究所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為女性學、性別學。1994年以《近代家族的成立與凋零》(岩波書店)榮獲三多利學藝賞。代表著作有《上野千鶴子的社會學式文學》、《差異的政治學》、《當事者主權》(與中西正司合著)、《為晚年做好準備》、《一個人的老後》、《一個人的老後男人版》等書,近年來對高齡者問題十分關注。
譯者簡介
賴庭筠
政大日文系畢業,現為日文系助教,熱愛翻譯、撰稿等文字工作。堅信「人生在世,開心才是正途」。